唐诗中的湘西形象研究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tong8595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的湘西,指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五溪蛮生活和活动的地区,即《元和郡县图志》所记载的辰州(州辖沅陵、卢溪、麻阳、溆浦、辰溪)、锦州(州辖卢阳、洛浦、招喻、渭阳、常丰)、叙州(州辖龙标、郎溪、潭阳)、溪州(州辖大乡、三亭)、施州(州辖清江、建始)、奖州(州辖峨山、渭溪、梓薑)一带。与代表湖湘文化主流但是趋同汉文化的洞庭文化不同,湘西有着独特文化内涵,自成一系,是有别于“中原”的“异域”、“异地”文化。   中原人习惯以“南蛮”、“五溪蛮”、“苗蛮”称湘西。“蛮”在中国诸多古典文献中都可以见到,如《山海经》中记载的有名叫“蛮蛮”的形如“凫”的鸟,《诗经?大雅》中有“锦蛮黄鸟”的诗句,可见“蛮”本来是禽鸟的名称,借用来形容野蛮的或未开化的部族的生存形态,“蛮”成了落后的、缺少文化的少数民族的代名词。这无疑体现了作为强势文化的汉民族对湘西少数民族的轻视和蔑视,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优越感。湘西本土居民也往往以“蛮”或“苗蛮”自居,这既是对汉文化的趋同,也是对强势汉文化的对抗,在这一多少带点自虐倾向的对抗中,湘西本土居民将自身从汉文化主体中区别开来,成为僻处一隅的异类。   湘西进入唐诗的路径:一是未涉足湘西的诗人关于湘西的奇幻想象,二是贬谪到湘西的诗人关于湘西的实际印象,三是本土诗人关于湘西故乡的别样感知。通过这三条路径,湘西款款走进唐诗之中。   唐诗中的湘西形象是非常多样和具体的,很多时候,湘西形象与几个鲜明的特点、特征相关,在比较文学形象学中,这些鲜明的特点、特征也就是所谓“套话”。“套话”,是指自我对他者形象的固定化的想象,并且在一定的时期内长时间有效。套话“实际上是一个‘基本的’信息。这个具像传播了一个基本的、第一和最后的、原始的‘形象’。”在唐代诗歌中,唐人对湘西形象的描述和塑造主要表征为蛮荒化、神秘化和乌托邦化。蛮荒化的湘西形象是唐人基于憎恶态度,对湘西所作的否定性的描述,这是唐代“中原”主人心态在诗歌中的反映,亦是唐人文化优越感的体现。神秘化的湘西形象是唐人基于对话交流心理对迥异于中原的具有异域情调的湘西的刻画和叙述,彰显了唐人对异质文化的好奇和倾慕。乌托邦化的湘西形象是唐王朝“华夷如一”政治理念在文学中的反映,湘西成了蕴含着华夏中原人的审美情怀和伦理追求的的“世外桃源”,乌托邦化湘西的塑造是对中国固有的“夷夏之辨”的一种挑战,体现了唐代文学对非汉族的少数民族、四夷边地的审美包容。   唐人在诗歌中对湘西形象的观照,来自于汉族的自身文化套话,即历史维度的汉族固有的“夷夏之辨”、前人的体悟,现实维度的唐代的社会现实和贬谪生活。   唐诗对湘西形象的塑造有他塑、自塑和互塑三种形式。
其他文献
智能手机改变生活的新理念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承认后,Android不仅仅是一个OS,它更能以一种手机文化代表未来主流智能手机的方向。在移动互联中把万般应用沉淀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举手投足间,再由日常应用来正视Android带来的手机文化文化,这样智能与质感的感性循环让人陶醉,源于橙色质感背壳中的迷人气息使得Acer AT390浮华加身。  或许移动定制手机有着不可避免的共通性,经典固然共通,但总缺乏鲜
期刊
孙诒让作为清代着名的学术大师,在经学、诸子学、文字学、训诂学、校勘学以及地方文献的整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在清代学者毕沅、苏时学、王念孙、王引之、张惠言、
本文旨在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九八0年代(具体指一九七0年代末至一九八0年代末)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以寻绎新的、能揭示一九八0年代中国小说创作发展趋势的历史叙述为旨归,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