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HSK大纲》甲级词中的兼类词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共时层面上对兼类词的类型和性质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 第一,考察了《HSK大纲》甲级词的类型、数量、比例和分布。大纲的兼类词共分四个类型:“实词与实词兼类”、“实词与虚词兼类”、“虚词与虚词兼类”和“实词与词缀兼类”。本论文对大纲兼类词数量和分布重新作了统计,共有兼类词622条,在甲级词中129条,占甲级词数量的12.5%。并对比了《HSK大纲》2001年版(修订本)与1992年版对兼类词的不同处理情况。 第二,分析了《HSK大纲》兼类词的处理方式。大纲在甲级词内对兼类和同音的区别遵循“意义联系”的原则,但有个别词归类不当。大纲对跨级兼类词的处理有很大的弊端,即把属于不同等级的兼类词处理成了同音词。对此,本论文提出同现跨级兼类词词性标注的办法,如:“甲级词 差(动、形_乙)”。 第三,分析了《HSK大纲》兼类词的分类标准和划类原则。主张不应把虚词纳入兼类词范围,不应把意义上有联系的词义义项和词素义义项当作兼类,也不应把意义有联系的词与词缀处理成兼类词。 第四,兼类词的确定应注意内部词类的协调,通盘考虑,统一处理。本论文借鉴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提出的三个策略(同质策略、同型策略和优先同型策略),认为“同质策略”比较符合《HSK大纲》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编制原则。此外,本论文对“名动兼类”与“名动词”问题做了初步考察。 第五,对比了《HSK大纲》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HSK大纲》1992年版与2001年版对兼类词的标注方式。发现词典或大纲对所谓“动作意义比较明确”的“自指”词处理各不相同。本论文认为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实用性角度出发,把这类词一律处理成兼类词比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