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资源消耗、碳排放增加等问题。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从1978年的1483百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6896百万吨,年均增长5.2%;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从1978年的1.5吨增加到2008年的5.2吨,年均增长4.1%。当前,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已成为我国学术界和政府届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针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合理增长现象进行深入剖析,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本质上是能源消耗问题,而能源消耗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又可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总量层面,能源消耗量越大,二氧化碳排放越多,本文第四章进行了验证;二是效率层面,能源效率越高,单位产出消耗的能源越少,二氧化碳排放就越少,本文第五章作了验证。具体创新之处如下:(1)总量层面,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致使二氧化碳排放不断增加的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即本文基于1971-2008年的样本数据,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对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能源消费、人均国民总收入、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平方和外贸依存度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计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存在以二氧化碳排放为被解释变量,能源消费、人均国民总收入、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平方和外贸依存度为解释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并得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对能源消费的长期弹性系数为1.28,对人均国民总收入的长期弹性系数为0.522,不过二氧化碳对人均国民总收入和外贸依存度的弹性系数都非常小,分别为-0.037和0.061。由格兰杰因果关系表明,能源消费对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存在长期和短期的因果关系。因此,得到可以通过过去的能源消费量对将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预测的结论。最后,由模型的稳定性检验可知,通过对能源消费、人均国民总收入、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平方和外贸依存度等解释变量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政策不会出现很大的偏差。(2)效率层面,本文针对我国能源效率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将环境因素纳入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框架,测算分析了在C02排放量减少的情况下我国2000-2008年各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同时在保持C02排放量不变情况下计算了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并作了对比分析。测算结果表明:环境约束性下我国各省市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以下特征:2000-2008年间海南和宁夏的年均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小于1,说明这两省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除了山西、安徽、河南的年均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等于1外,其他省市的年均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都大于1,表明我们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上是不断提高的,年间增长率为2.2%。同时本文也考察了在保持C02排放量不变的情况下,得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增长率为1.8%。因此,就全国整体而言,从年均增长率的角度来看,减少CO2排放量情况下计算出的结果要优于保持C02排放量不变的情况下得出的结果,这也正符合我国正在筹划的低碳经济模式。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我国将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考虑与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给、改善区域环境、减轻社会压力相一致的对策与措施,在发展中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协调,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尽可能少的物质消耗和相应较低的碳排放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做出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