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林海雪原》是十七年文学的优秀代表作品,自发表以来就以高昂的革命热情和奇瑰浪漫的想象而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并且在出版后迅速被改编成各种样式的文艺作品,在全国范围内传播。《林海雪原》出版至今整整六十年的时间里,其改编文本数量之多,形式之众几乎是空前绝后的,至今仍有文艺创作者对其充满兴趣。本文第一章从《林海雪原》的主题出发,探讨在文本改编过程中,不同形式的文本对于主题和核心思想的改造呈现出的特点。小说《林海雪原》的创作初衷源自创作者为战友和革命英雄立传的强烈愿望,而1960版电影中则更强调集体英雄主义对于革命的巨大影响,样板戏因其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其主题精神由对英雄主义的颂扬转化为对阶级斗争的赞美,而新世纪以来却经历了2004版电视剧对英雄主义的消解和2014版3D电影对英雄主义进行的去政治化处理。在英雄主义这一主题之下,由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不同文本对英雄主义的理解和诠释也存在着不同。文本主题的抒发与文本艺术形式的变化和各自的历史文化语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对具体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第二章从人物的塑造入手来分析,人物是文本的核心,在人物身上鲜明体现出时代对于英雄的态度以及对革命的理解。本文对主要正面人物少剑波(203)、杨子荣和反面人物座山雕、蝴蝶迷进行探讨,发现这些人物在文本改编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原因。此外,对在改编过程中加入的新人物常宝父女、土匪老北风和青莲栓子母子等重要角色进行分析,探求其存在的原因和价值。从早期改编作品的二元对立人物设定,到新世纪以来极力模糊人物之间善恶的界限,由于时代的发展或创作者的取向,文本对主要人物的塑造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多元的特点。本文第三章和第四章则是在第一、二章的基础上,探讨不同文本形式是通过怎样的手段来塑造人物、彰显主题的。本文第三章从不同文本的叙事策略着手,详细分析不同文本的时空安排、情节设计和节奏控制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变化;第四章从修辞和符号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探寻文本的具体修辞手法和符号元素在文本间的嬗变。如果说文本的人物塑造和主题阐释是从文本的具体内容方面来展开,那么文本的叙事策略、修辞手法和符号元素就是从文本的表现形式方面来分析,探讨文本采用何种方式来塑造人物、阐明主题的。文本的表现形式与文本内容息息相关,又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形成了文本审美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探索《林海雪原》文本流变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探索文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进而分析产生这种“变”与“不变”背后的深层动因,为今后“红色经典”改编应该向何处去进行一定程度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