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线虫为供试虫体,稻田、旱田土壤作为供试土壤,猪粪、稻草作为供试基质,进行线虫富集培养实验;在此基础上,利用富集后的线虫土壤考察了在不同温度和含水量条件下,线虫对土壤温室气体CO2、N2O、CH4排放/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1)采用土壤原位富集线虫方法,稻田土壤比旱田土壤线虫数量增加显著,添加猪粪比添加稻草能明显促进土壤线虫的繁殖。并在不同土壤当中添加基质,测得高密度线虫数量>低密度线虫数量>对照土壤线虫数量。(2)对三种温室气体(CO2、N2O、CH4)采样时间的确定。将富集培养后的线虫置于20℃条件下培养24小时,每3小时测定一次CO2、N2O、CH4排放通量。得出当在第12h测定时CO2、N2O排放通量增加,CH4吸收通量减少。(3)不同温度、含水量条件下,稻田、旱田土壤线虫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稻田土壤加入猪粪、稻草富集,将不同密度线虫的土壤与对照土壤分别置于5℃、10℃、15℃、20℃、25℃、30℃温度下进行培养,测定CO2、N2O、CH4排放/吸收通量。结果表明,在5℃~30℃温度范围内,CO2排放通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差异显著(p<0.05); N2O在5℃~20℃排放通量逐渐增加,20℃~30℃排放通量逐渐降低,差异显著(p<0.05)。CH4在5℃~30℃呈现吸收状态差异不明显。在温度为20℃时,含水量分别为15%、20%、25%、30%、35%、40%进行培养测定三种温室气体,结果表明,在15%~40%含水量时CO2通量逐渐增加,差异显著(p<0.05);N2O在15%~30%含水量时排放增多,30%~40%含水量时N2O排放通量又逐渐降低,差异显著(p<0.05)。CH4则随含水量由15%~30%时吸收通量增加,但差异不显著,而含水量由30%~40%时呈现排放状态。旱田土壤与稻田土壤,呈现的排放趋势也基本相同,但排放/吸收结果有些不同,表现为排放/吸收数值与稻田土壤线虫影响的排放量不同,排放通量都有所偏低,约为稻田土壤的1/2。无论是猪粪或稻草作为基质的不同密度线虫都显现出高密度线虫参与的排放通量>低密度线虫>对照土壤线虫的排放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