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小说风格的嬗变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anfu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跃于三十年代文坛的东北作家群,是一个由一群充满着创作热情和报国情怀的青年们所组成的“准流派”,萧军就是这个准流派中的先锋和标杆。萧军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莽汉”,他的人生和他的创作都打上了东北地域文化所赋予的深刻烙印。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阅历的增加,岁月又给他的创作涂抹上了不同的“色彩”。萧军的作品题材多样,前期主要是以小说创作为主,中后期又逐渐增加了散文和戏剧的创作。萧军的所有作品当中以小说的地位最重,这其中又尤以他的两部长篇小说成就最高:《八月的乡村》是萧军的代表作,具有史诗性品格的《第三代》则尤其代表了萧军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日臻成熟。萧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也许正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赋予了他明显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一种抗日救亡的战斗情怀和背井离乡的乡愁思绪。他是抗日文学的先锋,是特定时期高举时代大旗的优秀文学青年。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萧军小说作品的态度却是褒贬不一的。否定的一方大多是从萧军小说作品中思想意识的过分局限、人物形象塑造相对模式化和单一化等角度来评判。肯定的一方则大多是从对萧军小说作品的个案分析中得出结论,认为其作品有着特殊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八月的乡村》、《第三代》都是研究的焦点。而我认为,作家是无法脱离时代的,将作家的创作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当中进行分析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方向。所以,本论文的研究是以萧军的人生经历、地域的变化以及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为线索,以时间为主线,以作品为例证,把其一生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时期,按章节论述萧军在各个时期小说创作风格的嬗变,并进一步探寻产生变化的原因。我认为这一项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它能够避免片面性的给作家的创作定性,避免将作家某一时间段的创作风格笼统的概括为作家全部创作的风格。同时,还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萧军、认识萧军,了解他的小说作品,理解不同时间和地域的分期对萧军小说创作风格的影响,并最终印证萧军的小说创作无论是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的角度来说,都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对T2DM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影响。方法对81例T2DM合并脑梗死(T2DM+脑梗死)组及325例单纯T2DM(T2DM)
上巳亦称三巳、重三、元巳、三月三、除巳、上除,民间或称为定情节、女儿节、祈子节。古时以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魏晋以后则将其固定为三月初三。作为我国古老的传
汤显祖不仅是伟大的剧作家,也是明代文坛一位重要的诗人,他传世的诗歌不但数量颇为可观,而且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色彩。汤显祖没有被前后七子复古的大潮所淹没,能够在当时的文
李曾伯是南宋晚期一位著名的文臣武将,一生为官,忠心为国。出色的军事才能使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时代也赋予这位传奇的武将一个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历史机遇,他在军事上获得了很
春秋时代,不论是从政,进行外交活动,还是自身的道德修养,都离不开《诗》,凡是人际活动,《诗》在某种意义上都起一种媒介作用。到了孟子的时代,《诗》的地位下降,儒家学派的引
马致远在元杂剧作家中,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群英中他以超然于世的情怀,以诗写剧脱颖而出,得到后世推崇,同时在戏曲评论史上他也是一位饱受误解与批判的剧作家。本文对马致远
范小青的小说创作至今已走过了三十几个年头,她在给我们带来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形成了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女性叙事。全文分三章。第一章分析范小青小说中的女性形
针对单幅雾霾图像中包含有大面积浓雾、高亮以及白色物体等,而导致无法清晰识别的问题,基于雾天退化模型,提出了一种改进暗通道和运用灰度开运算求解环境光值相结合的去雾算
民俗扎根于民间,来源于民间,其含有特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它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自古以来的文学创作中常涉及民俗生活,从文艺民俗学角度入手对文学进行研究,与
《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佼佼者,这不仅仅是对它哲学造诣的评价,就文学成就说,《庄子》也是无与伦比的。随着对《庄子》哲学精神的逐步研究,有关《庄子》思维方式的问题也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