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制广谱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的新型药物传输体系—伊曲康唑纳米乳,以改善其水溶性差、现存制剂毒副作用强等不足,并为治疗皮肤真菌感染提供一种安全、高效的新型经皮给药传输系统。方法:(1)伊曲康唑纳米乳的配方筛选及制备:根据伊曲康唑在待选油相中溶解度的大小确定最佳油相;设置合适的组别并绘制伪三元相图,根据乳区的大小确定最佳表面活性剂和Km值等;通过加水滴定引起相转变的方法制备伊曲康唑纳米乳。(2)伊曲康唑纳米乳的质量评价:用染色法鉴别伊曲康唑纳米乳的结构类型,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形态、分布等进行考察,借助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其粒径分布、平均粒径、多分散系数等,通过温度试验、加速试验以及光照试验等对伊曲康唑纳米乳进行稳定性的考察。(3)伊曲康唑纳米乳安全性评价:借助大鼠皮肤进行皮肤急性毒性试验;借助家兔皮肤,分单次给药与多次给药,进行皮肤刺激性试验,综合分析后评价伊曲康唑纳米乳的皮肤安全性。(4)伊曲康唑纳米乳透皮性能的评价:借助改良后的Franz扩散池和离体小鼠腹部皮肤,对伊曲康唑纳米乳的经皮渗透性进行考察,具体包括累计透过量与皮肤滞留量。(5)伊曲康唑纳米乳体外抑菌性能的研究:借助倍比稀释的方法定量研究伊曲康唑纳米乳对白色念珠菌、酿酒酵母菌以及红色毛癣菌的抑制作用(即得到最小抑菌浓度),并与酮康唑乳膏进行对比,以初步评价伊曲康唑纳米乳的抑菌性能。结果:(1)伊曲康唑纳米乳配方筛选及制备的结果:伊曲康唑纳米乳最终的配方组分及各自的质量比例为:w(EL-40)=24.44%, w(肉桂醛)=4.58%,w(伊曲康唑)=1.24%, w(乙酸乙酯)=4.58%,w(异丙醇)=12.17%,w(蒸馏水)=52.99%,制备的伊曲康唑纳米乳为淡黄色清亮液体。(2)伊曲康唑纳米乳质量评价的结果:伊曲康唑纳米乳为水包油型,乳滴呈规则圆形,分布较均一;粒径分布范围为1~25nm,平均粒径是14.48nm,多分散系数为0.014。其pH值为5.0±0.2,Zeta电位为(-17.4±0.4)mV;极低温及室温条件下其质量比较稳定,对高温条件略敏感;经过高速离心以及加速试验后,伊曲康唑纳米乳外观以及含量均未发生明显改变,但光照使得伊曲康唑纳米乳的含量波动幅度较大,提示其对光照比较敏感。(3)伊曲康唑纳米乳安全性评价的结果:大鼠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后,毛发、黏膜等各项指标基本无异常,伊曲康唑纳米乳对大鼠皮肤的急性毒性极低,属实际无毒。单次给药皮肤刺激性试验中,伊曲康唑纳米乳对家兔皮肤无刺激性,多次给药皮肤刺激性试验中,对所观察项目进行打分并计算,结果伊曲康唑纳米乳对家兔完整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有轻微刺激,但可在短期迅速恢复。(4)伊曲康唑纳米乳透皮性能评价的结果:伊曲康唑纳米乳的透皮性能要强于含2%和5%氮酮的伊曲康唑纳米乳及其水溶液,经过12h透皮试验后这四种受试药物的透皮累积量分别为41.10μg cm-2、38.66μg cm-2、37.75μg cm-2、14.31μg cm-2,相应的皮肤滞留量分别为8.91±0.14μg·cm-2、0.64±0.10μg·cm-2、3.47±0.30μg·cm-2和3.27±0.66μg·cm-2,将伊曲康唑制备成纳米乳,改善了其在靶部位的滞留量。(5)伊曲康唑纳米乳体外抑菌性能研究的结果:与酮康唑软膏相比,伊曲康唑纳米乳对白色念珠菌、酿酒酵母菌以及红色毛癣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提高了16倍、8倍以及4倍,抗真菌性能明显提高。结论:本研究制备的水包油型伊曲康唑纳米乳外观清亮,作为一种新型经皮药物传输系统,其质量符合乳剂制剂的要求,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