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频域光学相干光断层扫描术(FD-OCT)测量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眼(PACS)的视乳头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及后极部视网膜厚度,并与正常人相比较,以了解其视网膜厚度的变化规律。 对象和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是病例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为PACS的患者28例38眼,并收集同一时期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20例30眼为对照眼。采用眼科光学生物测量仪(IOL-Master)测量所有受检者的眼轴长度和中央前房深度。应用海德堡频域OCT快速RNFL扫描模式测量PACS眼和正常眼视乳头旁神经纤维层厚度,其厚度分为8个区域;应用后极部非对称性分析软件模式测量后极部视网膜厚度。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别计算出PACS组和正常组各参数的均数和标准差,并比较在PACS组和正常组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 结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对PACS组和对照组之间眼轴、中央前房深度、视乳头旁RNFL以及后极部视网膜厚度进行比较,结果发现PACS组眼轴为22.03±0.76mm,正常组眼轴为23.33±0.75 mm,两者之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9,P<0.05);PACS组中央前房深度2.64±0.25mm,正常组中央前房深度3.12±0.27mm,两者之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9,P<0.05)。PACS组和正常组视乳头旁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分别为(105.57±9.76)、(107.85±10.18)u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4,P>0.05);视乳头周围8个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区域厚度,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视乳头周围8个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区域中,无论是PACS眼还是正常人,最厚的为颞下象限,其次为下方和颞上象限,而鼻侧和颞侧象限均较薄。PACS组和正常对照眼组后极部视网膜平均厚度分别(282.55±10.69)、(293.13±12.55)um,2个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1,P<0.05); PACS组和正常对照眼组后极部视网膜上方象限厚度分别为(283.47±10.97)、(293.16±13.15)u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3,P<0.05).PACS组和正常对照眼组后极部下方象限厚度分别为(281.63±11.27)、(293.10±12.45)u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7,P<0.05)。 结论:相比于正常人来说,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眼的视乳头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无明显变化,而后极部视网膜厚度有显著变薄倾向。OCT后极部非对称性分析软件相对于视乳头扫描模式能更早发现视网膜厚度的异常,其可能成为青光眼早期诊断的一个有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