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统计,20世纪80~90年代,污闪事故次数在电网事故总次数中占居第2位,仅次于雷害事故,而污闪事故通常是跨区域大面积事故,其危害远大于其它种类电网故障,造成的损失是雷害事故的10倍。随着复合绝缘子的广泛使用,电力外绝缘防污能力普遍提高,500kV以上的输电线路的污闪事故得到遏制,但是110kV~500kV的输电线路仍然大规模使用瓷和玻璃绝缘子,污闪事故仍时有发生。本文分析瓷和玻璃绝缘子常用防污措施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任何防污措施的实施方案或者实施周期都需要根据积污情况确定,而目前国内外的积污监测方法尚无法有效监测积污情况。因此,本文研究了动态积污机理,建立了动态积污模型。为了验证和修正上述模型,创新性地设计和建造了风洞实验平台,创造性地设计和建造了人工降雨冲刷实验平台,并实验验证和修正了动态积污模型。此后,研究了基于表面电导率的污秽在线监测系统,用于修正动态积污预测结果。最后,以动态积污模型,以及基于表面电导率的污秽在线监测系统为基础,开发了悬式瓷和玻璃绝缘子动态积污预测软件系统。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所示。1.从动态积污的过程,以及悬式瓷和玻璃绝缘子上下表面积污差异入手,对自然污秽的动态沉积机理进行了研究。从微观角度分析1~50μm的污秽颗粒,在空气中、在边界层、在绝缘表面碰撞吸附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进而研究了污秽颗粒在绝缘表面吸附的判据。对自然污秽的动态冲刷机理进行了研究,分别分析污秽颗粒的风力冲刷作用和降雨冲刷作用。2.根据动态积污机理,将动态积污过程用动态积污系数和动态冲刷系数表示,建立了动态积污总体模型。而后,分别研究了空气气流场简化模型、流体力学的污秽颗粒等效模型、空气污秽颗粒粒径分布模型等,进而建立了动态积污系数模型;最后,分别研究了自然降雨特征参数、降雨冲刷作用影响因素等,进而建立了动态冲刷系数模型。3.为实验验证和修正上述模型,创新性地设计和建造了一种电力外绝缘风洞实验平台,实现了对相对湿度、污秽浓度、风场湍流度的控制,并实验验证和修正了动态积污系数模型;创造性地设计和建造了一种电力外绝缘人工降雨实验平台,实现了对降雨强度、降雨冲刷角度、降雨时间、降雨均匀度的控制,并实验验证和修正了动态冲刷系数模型。4.为实现动态积污监测与预测,开发了基于表面电导率的污秽在线监测系统,用于定期修正动态积污预测结果;开发了悬式瓷和玻璃绝缘子动态积污预测软件系统,用于实现动态积污预测。本文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2009CB724507)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