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农化背景下农村亲子关系变迁研究——以浙江省F村为例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ear0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变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人际关系等等都在发生着改变。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亲子关系作为家庭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本文以浙江省F村为例,首先考察了农业社会的亲子关系状况,其次着重对非农化背景下F村亲子关系的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研究,以期与农业社会亲子关系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来说明非农化背景下农村亲子关系的变迁,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农村亲子关系的发展态势。本文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围绕研究主题展开论述,全文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绪论,着重对选题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包括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等; 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F村的概况,包括:F村的历史变迁及现状、F村的非农化背景和我国及F村亲子关系的相关政策; 第三部分,重点考察了农业社会农村的亲子关系状况,分别从等级关系(父为子纲的尊卑关系、父慈子孝的非对称关系)、依附关系(经济依附、言行依附、人身依附))和互动特点(单向性、直接性、互惠性)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以子代社会化的各个阶段为序,探讨了非农化背景下F村亲子关系的现状:子代基本社会化阶段的亲子关系主要以父母的四种教育方式:付出型、溺爱型、放任型和专制型为特征;子代继续社会化早期阶段的亲子关系主要以子代的思想独立型、经济独立型、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及互动方式的直接性与间接性并存为特征;子代继续社会化后期阶段的亲子关系,则以亲代的接济性与依赖性为主要特征;第五部分,是在前面几部分的基础上,对农村亲子关系的发展态势进行了预测:亲子抚育—角色期望和谐;亲子养老—反馈模式与互补模式并存。
其他文献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研究系统演化与进化的一种全新理论,“自组织”理论一产生,便被用以研究社会系统。随后,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自组织”理论研究社区发
基层政权的治理能力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也会表现出强弱不同的状态,村级政权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尤其会受到国家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影响。为了完成治理任务,税改前村级政权曾经利用过
在全球性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旅游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成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共同体现。它作为一个联系与交往的系统,揭示出社会文化中既有或正
学位
宗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贯穿中国历史几千年,期间经历几度衰落,均一再复兴,其在基层治理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尽管建国后宗族遭受几十年的打压,但宗族的纽带在基层一直
济宁城南运河沿岸的赵村、石佛村、新店村、新闸村、仲浅村五个自然村落,流传着一系列极具神奇色彩的民间传奇人物传说。其主要人物包括:尚宏冠、宋千斤、刘铁腿等。通过田野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要让民众生活得更有尊严。可见,尊严问题已成为当前党和政府极为重视的重大问题之一。而新生代农民工--这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由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土地当中解放出来,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工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农民工大潮中,“离乡不离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