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以巴金译《快乐王子及其它故事集》为例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progr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乐王子及其它故事集》是奥斯卡·王尔德的代表性童话作品。他的童话被视为儿童文学的瑰宝,他如诗如画的风格对后世童话创作有着深远影响。本书包含了王尔德所写的《快乐王子》、《夜莺与玫瑰》、《自私的巨人》、《忠实的朋友》、《了不起的火箭》、《少年国王》、《公主的生日》、《渔夫和他的灵魂》、《星孩》等共九部童话故事,这些故事的语言华丽唯美,情节纯真生动,堪称完美世界的化身。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人间的冷暖,领悟到人生的哲理。与此同时,奥斯卡·王尔德在中国读者心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其作品翻译的研究也颇具规模。  纵观几个世纪以来的翻译研究,翻译本质、翻译方法和翻译标准方面的学术理论研究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而翻译过程中的译者研究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对奥斯卡·王尔德作品的翻译研究也不例外。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的“文化转向”使得翻译研究的焦点转向了译者。目前对《快乐王子及其它故事集》译本的研究多从翻译标准、方法等客体角度,鲜有从译者这一主体角度进行的研究。  最近几年,胡庚申教授借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适应”、“选择”的基本原理,从译者的“适应”和“选择”这个新的视角出发,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该理论是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和作用的系统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本研究在分析国内外对王尔德童话研究的基础上,以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框架,对巴金翻译的奥斯卡·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及其它故事集》进行个案分析,探讨巴金在翻译这部童话作品时,做出了哪些适应和选择,在哪些方面未做出相应的适应及选择,并尝试解释了其原因。  本研究发现,巴金适应了生存需要、社会需要、满足自身兴趣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在多维适应的基础上,巴金又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做出了选择和转换。语言维主要是在词汇和句法层面,其中包括四字成语、感叹词的翻译以及语序调整等;文化维主要选取了在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体现;交际维主要体现在为了交际的需要而在翻译时对原语句子结构所做的调整。三维转换是相对的、动态的,并且相互交织。无论是在适应阶段还是在选择阶段,巴金都不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翻译策略,而是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既突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中心地位,又展现了他高超的翻译能力。
其他文献
目前,很多关于评价理论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新闻报道、广告语篇、学术书评、社论等非文学语篇,而以文学语篇、尤其是以《爱丽斯漫游记》这一著名童话小说作为研究对象的尚属不
学位
主语在西方传统语法分析中是个很重要的语法概念,围绕主语的研究一直是语法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然而语言学家对主语的定义却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意见:将主语看成
学位
黑人奴隶制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黑人男性对于家庭亲情观念实质上是在奴隶制时期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生存观念,并非家庭亲情观念淡薄。本文着眼于奴隶制时期黑人男
学位
写于1934年的《缅甸岁月》是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出版的第一部小说,也是这位以政治寓言闻名于世的作家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小说。小说的故事情节来源于作者从1922至1927年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