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后美国的公众外交——以印尼、马来西亚为例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hetthus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和全球化引起了各个领域传统方式的深刻变革。外交领域的深度、广度得以拓展,出现了诸如“多轨外交”、“数字外交”、“环境外交”等多种新的外交形式。其中,作为伴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全球化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重要外交形式,公众外交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美国将公众外交视为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上看,公众外交是美国在冷战期间对抗社会主义国家、并赢得最终胜利的法宝之一。从现实中看,公众外交是美国在“9·11”之后应对世界各地的反美现象、赢得“观念之战”的重要战略工具。实际上,不论是美国曾经高喊的“反共”口号,还是美国现在高举的“反恐”旗帜,都未能掩盖美国借助公众外交推行政治价值的真实面目。 在反恐背景下,广大穆斯林国家成为美国公众外交的关注重心。由于穆斯林国家在语言、宗教和文化等方面具有特殊性,美国选择东南亚温和的穆斯林国家作为公众外交的“试验田”,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本文选取印尼、马来西亚两国作为研究的样本国家,综合地思考了美国开展公众外交的原因,详细地论述了美国的公众外交努力,认真地总结了美国对两国公众外交的特点,客观地分析了美国公众外交中的问题和弊端所带来的挑战。 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公众外交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虽然美国在“9·11”后在公众外交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它未能实现改善、重塑国家形象的既定目标。通过以美国公众外交的成败得失为参照系,中国公众外交可以获得重要启示,中国不仅应该重视美国公众外交惨痛的失败教训,避免发生类似的错误,而且需要借鉴美国公众外交宝贵的成功经验,在立足本国实际的基础上,使公众外交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成为中国应对全球化挑战、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手段。
其他文献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系统提出的一种理论,灌输理论在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已经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巨大的历史作用,我们必须坚持实践和发展这一理论。
  当前,病虫防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农药用量偏高,利用率偏低。据近5年统计,全国农业病虫防治年用药量31万吨(折百),综合测试利用率35%左右。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增加生产成本,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试通过社会调查了解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状,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现状,并探索出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