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利用生物信息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以数据挖掘的形式,对近10年几大数据库中中药处方治疗功能性便秘(FC)的文献进行分析,经过研究,归纳总结当代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用药规律,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借鉴,也为促进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资料与方法:1、检索功能性便秘相关文献:全面检索各大主流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检索期限为近10年;2、文献筛选:按照一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3、建立独立统计分析数据库:将检索文献进行汇总,整理出方药数据库4、整理数据:将方药数据库进行分类拆分,建立单独分析子项数据库;5、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包括频数频率分析、高频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种类分析,高频中药聚类分析及中药关联分析等(应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有Excel、SPSS等)。6、对高频中药进行现代药理研究,分析其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作用机制;7、对本研究所纳入的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年龄及证型分析。结果:1.频率、中药特性分析现规律。经过对文献方剂的筛选,共得到153首处方,128味中药。频数分析:总频数为1524次,平均频数12,平均频数以上的高频中药32味,高频中药总频次为1239,占比81.30%。最高的是白术,占中药复方的74.22%,其次是当归、黄芪、火麻仁、枳实,频率数值均在0.5以上。将128味中药按种类统计,其中补气药使用频率最高,占复方比为1.9870,其次为补血药和行气药、润下药、清热凉血药和补阴药,频率占比均超过0.5。通过对高频中药特点的统计分析得出:四气分析以温、微寒、平性排在前三,其次是微温、寒性;五味分析以甘、苦、辛味排在前三,其次是咸、酸、涩,未见淡味;归经分析结果主要为脾经、胃经,其次是肺经及大肠经,统计频数在300次以上的归经,分别为脾经、胃经、肺经、大肠经、肝经、心经,未见归属膀胱经的药物。2.聚类关联,共同特点现治法。聚类分析高频中药,聚类结果第一类为党参、炙甘草、甘草、茯苓、白术,共同特点是均为健脾补气的中药。第二类为玄参、麦冬、生地黄,第三类为枳实、决明子、枳壳、火麻仁、苦杏仁、郁李仁、莱菔子、桃仁,其特点为种仁类药居多,第二类、第三类分别体现了养阴增液、润肠通便的治疗思路。第四类为其他中药。对治疗FC组方中的所有中药关联分析,结果显示生地黄→玄参,白术→党参、茯苓,白术→党参、茯苓、甘草,分别以24.18%、24.18%、18.30%,占据2味、3味、4味药关联组合的首位。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组合为当归-白术相互组合。3.辨析药理,高频功效证趋向。基于现代药理学功效,对32味治疗FC的高频中药胃肠相关药理学功效统计,结果显示,影响胃肠动力药(促进胃肠动力、双向调节胃肠运动药)出现频次最高,占总频次的33.33%,代表药有枳实、白芍、枳壳、陈皮、木香,白术、当归、火麻仁、郁李仁;其次较高的是抗溃疡药,代表药有白术、当归、黄芪等。4.文献纳入患者证型及年龄评价。文献所纳入的患者证型分布以虚性便秘为主,其中气虚型、虚型、阳虚型居于前三位,其次为气阴两虚型、气滞型、津血亏虚型、阴虚型,湿热壅滞型占比最少;平均年龄大体波动在40-80岁之间。结论:1.基于数据分析,当代医家治疗FC常用的处方中药有白术、枳实、枳壳、当归、生地黄、玄参、麦冬等。理气药、滋阴养血通便药归属最多,多用温平性、甘辛味药,中药归经多归属脾胃归经,由上述规律可知中药治疗FC时应以调理气机为主,滋阴养血、润肠通便为辅。2.基于聚类关联分析,在治疗FC时,健脾补气为主,常用四君子汤加减;养阴增液为辅,常用增液汤加减;润肠通便为其佐,常用种仁类药(枳实、决明子、郁李仁、火麻仁等),体现治疗FC时的三个维度,气的推动、增水行舟、肠道润滑。3.基于药理学功效分析治疗FC的用药,影响胃肠动力药与抗溃疡药使用较多,该类中药多具健脾理气消食之功效,体现调节胃肠运动、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肠道屏障中药逐渐成为当代医家治疗FC的用药趋势。4.分析挖掘数据的证型与年龄分布。基于对所纳入文献患者的证型及年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多数FC患者病机特点是本虚(气虚、阴虚、血虚)标实,且发病年龄在40-80岁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