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额外侧前颅底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目的:对尸头标本进行额外侧前颅底锁孔手术入路模拟,通过该手术入路中显微解剖结构的观察、测量来探讨此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特点及手术适应症,为该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材料和方法:选择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samii颅底显微外科训练中心实验室提供的经甲醛溶液固定的完整的无畸形及明显外伤改变的国人成人湿性尸头标本8具(共16侧),进行冲洗、灌注、动静脉染色后进行模拟额外侧前颅底锁孔手术入路,并进行系统完整的显微解剖学观察拍照,并测量锁孔中心与所选定的解剖标志的距离及角度。所有数据为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实验结果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双侧所测量数据的对比研究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无显著性差异。
结果:所测量锁孔中心与选定的解剖标志的距离和角度见表1、2。在关于此入路切口的研究中发现:面神经在颧弓上方的分支中,其最后支在切口起点水平(外眦-耳根上部连线)位于耳根上部前平均距离为39.1±1.8mm,术中无神经损伤,术中均未打开额窦。经过额外侧锁孔入路对于前颅底的显露从前向后观察:大脑镰前下部分,鸡冠、同侧嗅神经、筛板、筛前动脉、筛后动脉、蝶骨平台、凹凸不平的前颅底面、额叶底面,外侧裂的中外侧部分。继续向后方探查可见蝶骨嵴内侧至前床突、鞍结节、视神经管内口,进而进入鞍区。对于鞍区的显露:可以经两侧的视神经和蝶骨平台后缘组成的第Ⅰ间隙显露鞍膈、垂体柄,切开鞍膈可显露垂体;经视神经和视束外侧缘、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床突上段内侧缘和大脑前动脉A1段组成的第Ⅱ间隙显露ICA一些穿支血管及鞍膈、垂体柄等结构;经ICA床突上段的外侧缘和小脑幕之间组成的第Ⅲ间隙显露ICA外侧壁发出的后交通动脉和脉络膜前动脉及其发出的穿支,及靠近小脑幕的动眼神经;经终板和视交叉后缘前上方组成的第Ⅳ间隙显露大脑前动脉A1段,前交通动脉和Heubner返动脉及其他穿支。经左侧额外侧锁孔入路距离所选解剖标志的距离与右侧额外侧锁孔入路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
结论:额外侧锁孔入路能够很好的显露前颅底及重要解剖结构,能够显露鞍区的主要神经、血管及其组成的自然间隙,且术中无需磨除蝶骨嵴,颞肌剥离较少,不损伤面神经及其分支,一般术中不打开额窦。
第二部分额外侧前颅底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的临床应用
目的:结合在尸头标本所观察的额外侧前颅底锁孔入路的解剖学特点,进一步探讨额外侧前颅底锁孔入路在处理前颅底及鞍区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60例行额外侧锁孔入路的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垂体瘤14例,颅咽管瘤19例,鞍结节脑膜瘤7例,平台脑膜瘤4例,前床突脑膜瘤2例,前交通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嗅沟脑膜瘤6例。肿瘤直径0.6~4.2cm,平均2.48±0.89cm;动脉瘤Hunt-Hess分级Ⅰ~Ⅱ级,直径0.6~1.5cm,平均1.1±0.25cm。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采用额外侧前颅底锁孔入路的手术方式治疗,术后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结果:
1.病变的处理情况
垂体瘤14例均全切切除;颅咽管瘤19例全切18例,一例因鞍上显露差残余少量瘤壁,术后行放疗治疗;鞍结节脑膜瘤7例均全切切除,术中3例均用小磨钻磨开视神经管,切除残余瘤组织;平台脑膜瘤4例全切切除;前床突脑膜瘤2例全切切除;前交通动脉瘤4例及后交通动脉瘤4例夹闭良好,无穿支动脉损伤;嗅沟脑膜瘤6例全切切除。
2.术后症状改善情况
头痛51例,症状消失35例,缓解16例。视力损害47例,术后好转41例,无效6例。嗅觉障碍6例,好转2例,无效4例。内分泌障碍33例,好转21例,癫痫发作8例,症状消失6例,缓解2例。
3.术后影像学检查所见
术后肿瘤患者均行头颅MRI增强扫描,肿瘤全切50例,动脉瘤患者术后均行64排头颅CT血管成像检查,动脉瘤夹闭彻底,未见周围明显的血管痉挛情况及脑组织缺血性改变。所有病例无因手术原因所致的明显的脑组织挫裂伤及水肿,无手术相关的死亡。
4.术后并发症
所有患者术中皮下积液1例,无颅内感染、无颞肌萎缩、皮肤暴露部分未见瘢痕出现,对于容貌均无影响,无面部神经损伤所致的症状及体征。
结论:额外侧锁孔入路在处理前颅底及鞍区的病变时有着独特的优势,术中可以充分显露筛顶板、鸡冠、大脑镰前下份、蝶骨平台、鞍结节及前颅底外侧,可以更容易打开手术侧的外侧裂池、颈内动脉池、鞍上池及终板池,可以很好地显露双侧视神经、视交叉、双侧ICA床突上段、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前交通动脉、终板、鞍膈、垂体柄等重要结构。能够达到传统的额下入路和翼点入路的效果,并且不需打开额窦,不损伤眶上血管和神经,不用磨除蝶骨嵴,对于颞肌剥离较少,操作简单,手术创伤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