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不同的膳食模式对吉林省农村地区汉族和朝鲜族中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的影响,为建立健康的膳食模式、从膳食方面改善血压异常、早期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国际协作慢性病前瞻性队列研究(International Chronic Disease Cohort,ICDC),以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0-2012年抽取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镇、九台市龙嘉堡镇、四平市伊通镇、公主岭市南崴子镇各抽取1个朝鲜族村以及相邻的人口数量相似的1个汉族村,共8个自然村的40~80岁汉族和朝鲜族常住居民,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则进行膳食调查、体格检查和血压测量。剔除资料收集不全及血压数据缺失的人群,将调查项目内容完整且符合本次研究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318人。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Excel2007进行数据整理,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SX±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c2检验,检验水准均为α=0.05。运用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膳食模式,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膳食模式对高血压患病的影响。结果:1.研究对象高血压患病率为35.8%。男性高血压患病率为37.6%,女性高血压患病率为34.7%;汉族高血压患病率29.5%,朝鲜族高血压患病率为43.0%。性别之间高血压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的患病率升高(P<0.05)。不同职业间高血压的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间高血压的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因子分析得出研究对象主要采取4种膳食模式,根据各模式中食物构成特点不同,分别命名4种膳食模式,分别为蔬菜类膳食模式(主要包括、生吃和熟吃蔬菜、各种腌制泡菜、酱类及酸菜等)、酒类膳食模式(主要包括啤酒、白酒、酱类、葱姜蒜类、豆腐等)、调味品类膳食模式(主要包括食盐、油、葱姜蒜类、糖、醋、酱油等调味品及米饭等)和高蛋白类膳食模式(主要包括面类、禽肉类、蛋类、干豆及坚果类、鱼类等)。3.年龄在调味品类膳食模式和高蛋白类膳食模式T1-T3中的分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54,P=0.024;F=3.903,P=0.020);性别和吸烟与否在蔬菜类膳食模式和高蛋白类膳食模式T1-T3中的分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0);民族在调味品类膳食模式、酒类膳食模式和高蛋白类膳食模式T1-T3中的分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20.943,P<0.001;c2=105.847,P<0.001;c2=14.607,P=0.001);职业和学历在酒类膳食模式和高蛋白类膳食模式T1-T3中的分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0)。4.汉族人群中调味品类膳食模式和蔬菜类膳食模式的因子得分3等份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c2=7.022,P=0.030;c2=10.924,P=0.004)。调味品类膳食模式随着因子得分等级划分的提高,高血压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蔬菜类膳食模式随着因子得分等级划分的提高,高血压患病率呈下降趋势。5.朝鲜族人群中酒类膳食模式的因子得分3等份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c2=11.639,P=0.003),而调味品类膳食模式、蔬菜类膳食模式和高蛋白类膳食模式均未发现与高血压存在显著关联。6.在调整年龄、性别、学历、职业和吸烟与否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汉族人群中调味品类膳食模式与高血压呈正相关关系(OR=1.546,95%CI:1.015-2.354),蔬菜类膳食模式与高血压呈负相关关系(OR=0.528,95%CI:0.342-0.815),而酒类膳食模式和高蛋白类膳食模式经调整后均与高血压无显著关联。朝鲜族人群中酒类膳食模式经调整后发现T2组与T1组高血压患病率有显著差异,而T3组与T1组高血压患病率无显著差异。结论:1.研究对象高血压的患病率为35.8%。2.吉林省农村地区汉族和朝鲜族中老年人群中存在4种膳食模式:调味品类膳食模式、酒类膳食模式、蔬菜类膳食模式和高蛋白类膳食模式。其中调味品类膳食模式所占比例最大,而蔬菜类膳食模式所占比例最小。3.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民族、学历、职业均可以影响其选择采用何种膳食模式。4.蔬菜类膳食模式是吉林省农村地区汉族中老年居民高血压发病的保护因素。5.调味品类膳食模式是吉林省农村地区汉族中老年居民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