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是美国当代最受欢迎的重要作家之一,至今出版过三本长篇小说和一本短篇小说集。2003年他的第二本长篇小说《中性》获得普利策奖,2014年被《今日世界文学》收录为“二十五本激发世界的图书”之一,2015年BBC文化网站将其列入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十二本小说之一。《中性》讲述了双性人主人公卡尔·斯蒂芬尼德斯的成长经历,以及在他探索自己性别根源时发掘的斯蒂芬尼德斯家族的移民秘史。受霍米巴巴(Homi K.Bhabha)的文化杂糅理论的影响,不少研究都集中在卡尔的性别身份和斯蒂芬尼德斯家族的民族身份问题,一些研究者对其“第三空间”理论的可行性提出质疑,另一些则认为不可能的中间地带恰好是宽容和多样性缺乏的体现。虽然小说名为“中性”(Middlesex),并且作者尤金尼德斯援引了雌雄同体(1)(hermaphrodite)和双性一体(androgyny)两个概念试图解释卡尔对自己性别认同的过程,但由于这一概念以二元对立为前提,缺乏性别多样性,很少有评论对此深入研究。面对卡尔是否是一个可信的双性叙述者这样的质疑,尤金尼德斯的回答是小说家的本质就是雌雄同体,小说家必须能描写两种性别角色并且自由转换。由此可见《中性》与其说是彻底摆脱二元对立、构造另一个完美的第三空间,不如说是质疑二元界限。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性》从内容和叙事两个方面呈现出雌雄同体或双性一体的概念,揭示了二元权力体系排除异己、霸权的规训力量。首先,卡尔的性别从女性到男性的“成功”转变依据理论家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的“表演性别”一论,是社会性别(gender)的转变,而非生理性别(sex)。卡尔选择尊重自己的雌雄同体(hermaphroditic)生理性别(sex),同时选择比较有优势男性社会性别(gender),但他被当作女孩教养,一定程度上理解女性的境遇且充满同情,因此他无法成为二元系统中纯粹的“男性”,而是达到了思想上的双性一体(androgynous)。其次,作为第一代移民,卡尔的祖父“左撇子”崇尚契约精神,祖母黛丝重视血缘牵绊。但无论是开放包容的祖父还是心态封闭的祖母,最终都如同双性同体的希腊阴阳神赫马佛洛狄忒斯(Hermaphroditus)一样无法消解双重身份的不适感,民族身份和美国身份未能达成一致。最终,《中性》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卡尔的成长经历、第三人称的视角讲述了家族的移民故事,叙事迂回在主人公卡尔的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世界对双性人的影响、身体的客观事实和个人的心理感受、宏大的历史事件和个体经历之间,内外描写的不同视角如同双性一体的两种力量达到平衡,被视为禁忌、不正常的双性人有了客观、可信、并且引起共鸣的形象。雌雄同体和双性同体这一古老的主题提醒人们两种力量兼容的原始状态,对立不平等的现实事实,卡尔的寻求的并不是从混沌中的救赎,而是长久缺失的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