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闪烁光诱导性近视跟巩膜、脉络膜、视网膜中乙酰胆碱M1受体的表达,研究不同波长的闪烁光诱导新生豚鼠形成近视眼的发生机制,明确乙酰胆碱M1受体在后极部眼球壁的分布及其在近视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健康、双眼屈光度相同、出生15~20天的豚鼠24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4只;Ⅰ组用红色闪烁光照射,Ⅱ组用黄色闪烁光照射,Ⅲ组用绿色闪烁光照射,Ⅳ组用白色闪烁光照射,以上四组均放在完全密闭的纸箱中饲养,Ⅴ组用正常自然光照射,放在四周密闭而上方开放的纸箱中饲养,Ⅵ组用正常自然光照射,放在视野开阔的笼中饲养。分别在实验前、实验八周时用散瞳检影验光法测量6组动物的屈光度,用A超测量眼轴长度。用SPSS12.0统计软件分析各组之间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差异。实验八周后,用过量麻醉法处死动物,摘除眼球,去除赤道前的组织及玻璃体,分离视网膜、脉络膜和巩膜组织,分别提取视网膜、脉络膜和巩膜组织中的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视网膜、脉络膜和巩膜组织中M1受体mRNA的表达,分析6组之间M1受体mRNA表达量的差异。用过量麻醉法处死动物的同时,将眼球放入快速固定液(10%甲醛+75%酒精+丙乙酸)中固定,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M1受体在视网膜各层细胞中的表达。 结果:实验前,Ⅰ组屈光度为+3.09±0.75D,眼轴长度为7.58±31mm,Ⅱ组屈光度为+2.93±1.02D,眼轴长度为7.54±0.43mm,Ⅲ组屈光度为+2.86±0.22D,眼轴长度为7.51±0.22mm,Ⅳ组屈光度为+3.17±0.98D,眼轴长度为7.61±0.55mm,Ⅴ组屈光度为+3.05±0.54D,眼轴长度为7.66±0.16mm。Ⅵ组屈光度为+2.89±0.96D,跟轴长度为7.53±0.34mm,统计学分析,6组间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