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宇外 心存仙道——两汉游仙诗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iwen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仙诗是一种描写特殊题材的文学样式,是中古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类别。然而,正式的游仙诗都是从汉代的游仙诗肇端直接发展而来的。本文即以两汉游仙诗为研究对象,考察其产生和演变的历程,并对其文化生态意蕴进行剖析,重新审视两汉游仙诗在游仙诗演变历程及诗歌发展史上的意义。  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通过《说文解字》对“游”、“仙”的释义,从文字发展演变的角度分别探讨二字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对“游仙”的释义划定两汉游仙诗研究的大致范围。  第二章从文学发展的脉络、社会背景及哲学基础几个方面探寻汉代游仙诗产生的根源,并对其创作年代、作者进行考述,在此基础上,从道家修炼的角度,提出并论述汉代游仙诗完成了神游、修命、修性、性命兼修几个阶段的演变。  第三章力图发掘两汉游仙诗中吉祥意象所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对祥瑞在汉代与谶纬和天人感应的关系进行梳理,指出诗中显现的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以及乐观的生命情调。  第四章论述两汉游仙诗的地位和影响,不仅影响了后世游仙诗的创作,还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和表现方法,使后世文学在寄予文人理想、情感、愿望的同时,艺术想象力大大提升。
其他文献
汪道昆(1525—1593),一名守昆,初字玉卿,改字伯玉,号高阳生。江南歙县人。出身于商贾家庭,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与王世贞并称“两司马”,《明史·文苑传》有传。
信息爆炸时代需要一个能在海量信息中高效筛选信息的工具,基于本体的信息整合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出路。信息系统之间往往由于结构异构、语法异构、系统异构、语义异构等原因,
作为日本明治时代知识阶层的精英,夏目漱石始终不懈地探索着从传统封建跨入近代开化时期日本国民的合理人格,企图在东西方文明的互鉴互照中为日本近代社会设计出一条合理人性
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南齐诗人谢朓在宣城期间所做的诗歌。试图将“宣城诗”做为一个独立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加以全面的考察,从创作背景、创作内容、艺术特点、后世影响逐一分
存在句一直以来都是汉语学界关注的热点。90年代以后,汉语学界对它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得到了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但是从汉俄语的对比角度进行的研究,却很少见。  本
《麦田里的守望者》以简单的故事与童话式的反讽一反经典现代主义文学的作风,但是,在它看似简单的表层叙述之下,隐藏着某种模糊的特质,让读者捉摸不透。笔者认为,这种“特质
孙临是明季爱国诗人,明崇祯本《肄雅集》是国内仅存的完整的孙临著作集。  本文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对孙临的家世和生平,结合明季那个特殊时代,进行切实地考述。对海内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