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的高产纪录在不断被刷新,收获45000kg/hm2以上的产量已屡见不鲜,但对高产马铃薯群体结构特性及随生育进程的变化规律尚缺乏清楚的认识。阴山北麓区是我国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基地,近年来滴灌技术在当地推广迅速,但多数农户的马铃薯产量不稳定,与高产纪录差距较大。因此,认清滴灌条件下高产马铃薯的群体结构特性及变化规律对指导农户生产尤为必要。磷素是马铃薯不可或缺的营养要素,但与氮、钾相比,磷素营养规律特别是高产群体的磷营养特点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高产模式与农户模式的产量构成因子、干物质生产特性、光合性能、磷素吸收利用等方面的差异,揭示高产马铃薯群体结构、磷素营养特点。在此基础上检验依高产马铃薯磷素的吸收特性而进行的磷素分期调控管理效果,并总结提出磷源统筹的磷肥管理策略,最终为内蒙古阴山北麓区滴灌条件下高产马铃薯的最佳磷素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与农户模式相比,高产模式马铃薯的单株结薯数高9.3%,商品薯率高2.3%;因此,结薯数量及单薯重不仅可以协同提高,而且这两个产量构成因子的提高是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滴灌马铃薯获得高产的根本。2.在阴山北麓要想收获高产,马铃薯群体干物质的积累总量一生需达到14052.5~14831.7kg/hm2,日积累数量135.1~145.4kg/hm2,收获指数应达79.2~82.5%;光合指标应为:LAI值在块茎膨大时期为3.07~3.81,淀粉积累期至少需维持在1.50~1.88,光合势总量要达到169.4~172.7 104m2·d/hm2。3.高产马铃薯一生所需磷素数量为44.3-553kg/hm2,且在各生育阶段的分配比例分别为苗期8%、块茎形成期26%、块茎膨大期42%、淀粉积累期为24%。4.马铃薯种薯磷素的释放时期主要集中于出苗后的60d内。释放数量及速率均随播种后时间的推移不断降低。种薯磷素的贡献率受磷素水平调控影响大,变幅范围在65.8~80.3%,获得高产的种薯磷贡献率为70.4%。5.土壤有效磷的贡献率受供磷水平的作用而不同。变幅范围在74.8~88.6%。获得高产及磷肥高效利用的土壤有效磷贡献率约为74.8%;出苗20d后土壤速效磷含量与作物增产率之间呈显著对数相关,以此依据可确定土壤速效磷的临界值为26.3mg/kg。6.三大磷源统筹法推荐的磷肥用量在实现目标产量的条件下可有效节约磷肥施用数量,而依据不同生育阶段高产马铃薯需磷比例分期控磷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磷素资源的高效利用,肥料利用率得到较大幅度提高,可作为内蒙古阴山北麓区滴灌条件下高产马铃薯最佳磷素的管理策略。推荐的三大磷源统筹法公式为:施磷量=(目标产量×1000kg块茎需磷数量—土壤有效磷数量×土壤有效磷贡献率—种薯磷储量×种薯磷贡献率)/磷肥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