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对38例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HA)患儿进行病因学分析,研究儿童H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为难治性溶血性贫血病因诊断、疾病治疗及预后指导提供理论依据。并通过对特殊病例的进一步分析,为建立切实有效的遗传性难治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方法提供依据,为遗传性难治性溶血性贫血的病因诊断提供优化途径。研究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长海医院住院的38例HA患儿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并通过常规检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骨髓穿刺术等相关实验室检查,初步对HA患儿病因进行诊断。对常规检查手段不能明确病因的患儿,行溶血疾病检查对红细胞膜、酶学及血红蛋白进行检测,如仍病因不明或临床反复发作的患儿,采用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对其中15例患儿271个已知贫血相关基因及位点进行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核苷酸插入或缺失(insertion and deletion,InDel)分析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分析,对筛选出的所有的与疾病相关的SNPs、lnDels使用Sanger一代测序技术进行重复验证。同时,为了研究患儿突变基因来源和遗传学机制,对部分贫血患儿针对该病进行家系突变基因序列分析。研究结果:通过对38例HA患儿进行病因学分析及常规检查、溶血疾病检查发现,38例患儿中,由感染因素诱发溶血的患儿18例(18/38,47.4%,包括EB病毒感染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2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儿11例(11/38,28.9%),红细胞膜病6例(6/38,),酶学异常1例(1/38,2.6%),血红蛋白病2例(2/38,5.3%%)。对15例通过常规检查手段病因不明的遗传性难治性溶血性贫血患儿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其271个己知贫血相关基进行深度测序,发现11例患儿存在致病性单基因或多基因突变,突变位点包括12个错义突变,3个移码突变,1个无义突变,阳性检出率达73%;其中13个基因突变位点是国内外文献未报道的新发突变位点,并且所有的突变位点都导致了保守的氨基酸残基及序列发生改变。采用MaxEntSca0分析算法和程序,经Provean、SIFT、Polyphen2、Mutationtaster软件预测基因突变的潜在致病风险。结论:对遗传性难治性溶血性贫血患儿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单基因位点及复合位点基因突变是儿童遗传性难治性溶血性贫血的常见病因。同时,二代基因测序技术作为遗传性难治性溶血性贫血的一种具有高效性且特异性高的检查手段,为其提供了较为有效的病因学诊断,并为该病的疾病复发风险评估、遗传咨询方面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