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时的各种瘟疫,特别是鼠疫,再到现在的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作为人类的我们一直与这些病毒抗争着,从未停止。疫病与人类群居社会相伴而生,且引发疫病的因素复杂多样,即使可以对已有的疫病有效防治,还是会有新的病毒产生。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突发性传染病并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方法可以使其彻底消除,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提升防疫治疫的手段与能力,以期在新的疫情发生时可以更加有效的应对并尽可能减少其破坏程度。历史上的瘟疫事件所反映出的问题现今仍然存在,甚至有的应对策略对我们今天的突发性公共卫生问题也有着一定的警示或指导意义。本文创造性地从历史纵向比对的视角研究我国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问题,意在通过历史与现代社会疫病发生及政府与社会各界治理的比对分析,揭露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历史的瘟疫治理中剥离出致疫原因与治疫举措,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为我国的防疫治疫提供反思、参考与借鉴。本文首先提出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创新点,并对学术研究概况与相关的概念进行记述,对以往的研究脉络进行梳理。其次对清前期和1910-1911年东北鼠疫两个疫期的瘟疫状况进行回顾,分析不同时期各自的致疫原因以及政府与社会各界的相应举措。再将历史瘟疫事件与现代突发公共卫生问题进行致疫因素和应对策略的类似性比对与差异性比对,进而得出近年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问题反映的社会症结与新的特点。最后总结历史治疫对策对现代突发公共卫生问题的警示与启示,并在比对分析与我国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问题的对策建议。在对于历史事件与现代公共卫生问题的比对与分析过程中,笔者得出这样的一个趋势:诱发疫情的因素大体类似,但愈来愈复杂;自然因素基本不变,社会因素变多并影响渐强;治理手段越来越现代化、系统化,但治理难度越来越大;治疫过程中政府力量在逐渐加强,民众与社会力量反而下降。具体来说,从致疫因素方面的比对可以发现,古代与现代的致疫因素种类有着强烈的类似性,但具体强弱又有所不同。环境、自然灾害、战争因素的影响逐渐势弱;习惯、习俗与信仰因素,地区条件因素的影响基本持平;人口、交通和经济行为因素的影响逐渐势强。其反映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背后的几个深层症结,即贫困地区的落后发展、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医疗人才地区性失衡现状、国民素质教育的不足等。而从古今应对策略方面的比对可以得出如下的变化与新特点:政府主导力量逐渐加强,社会力量作用有所下降;我国现况下,宗教与迷信约束不再可行;仍然是以事后控制为主的治理方式;医学探索始终是解决疫病的必要途径,国际合作日渐重要;危机管理机制与现代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防疫治疫更加迅速有效;媒体的力量凸显,网络传播使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舆论难以控制;全球化及人口的高速流动带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本身的难以控制。最后,文章在分析比对的基础上,总结出历史瘟疫应对给我们的警示与启示,进而提出了对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问题的对策建议。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提醒我们:慈善组织是政府救治的有力补充,要有效运用第三方力量;有效医学研究至关重要,要提高广大医士医疗能力、敏感度及有价值研究;民众力量与互助响应不可忽视,但须提防民众及非正式组织的反作用力;政府仍然是治疫的最重要力量,仅靠社会及民众治疫远远不够;需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经验。而现今,为更好地应对与解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问题,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快落后地区的有效贫困治理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强医学研究与交流,鼓励医生到基层执业;充分利用第三方力量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规范各类不当经济行为,为疫病的发生扫除隐患;继续加强相关法治建设,促进相关机制体系不断完善;加强民众意识教育与科技信息宣传,注意舆论导向的真实性;在全球化背景下继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