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长因子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sh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综合治疗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治疗作用;针对两组病例采取的不同治疗方法以评价神经生长因子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探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治疗方法;评价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的可行性,指导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将符合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诊断要点的59例病例分为两组,第一组28例28只眼,第二组31例31只眼。第一组治疗方法为神经生长因子30μg肌注1/日,疗程共21日;654-25mg、地塞米松2mg球后注射1/日,疗程共10日;葛根素500mg静点1/日,三磷酸胞苷二钠40mg静点1/日,疗程共15日;维生素B1100mg、B12500μg肌注1/日,疗程共20日。第二组治疗方法为654-25mg、地塞米松2mg球后注射1/日;葛根素500mg静点1/日;三磷酸胞苷二钠40mg静点1/日;维生素B1100mg、B12500μg肌注1/日。疗程同治疗组。治疗后随访约3个月。治疗前后主要观察项目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 visual acuity,BCVA)、眼前节、眼底检查,中心30°视野平均光敏度(Mean sensitivity,MS)及平均缺损(Mean deviation,MD),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OCT)视盘周围平均神经纤维层厚度(Average thickness ofRNFL)变化。  结果:⑴治疗组与对照组患眼治疗前视力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0.30,P>0.05):治疗后视力均较治疗前提高,但治疗组视力提高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眼视力的动态观察显示,用药第1周,视力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0,P>0.05);用药后1月治疗组视力提高程度好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83,P>0.05);用药后三月治疗组的视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449,P<0.0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三个月比较均有显著差异(T=13.9876,P<0.01;T=10.9153,P<0.01)。⑵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视野平均光敏感度(MS)无统计学差异(T=0.277,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三个月的MS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4.100,P<0.0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三个月比较均有显著差异[(T-)=171.0000,P<0.01];(T=15.1859,P<0.01)。治疗组与观察组治疗前视野平均缺损(MD)无统计学差异(T=0.242,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MD显著低于治疗前,两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视野MD显著低于对照组(T=-2.333,P<0.0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三个月比较均有显著差异(T=29.4878,P<0.01;T=11.0349,P<0.01)。⑶OCT检查示治疗组与对照健眼平均视神经纤维层厚度无统计学差异(T=0.283,P>0.05);患眼受累范围无统计学差异(T=0.157,P>0.05);两组病例治疗3月后随访,平均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值有统计学差异(T=6.241,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观察组。  结论:①两种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的视乳头缺氧水肿,提高BCVA,挽救神经纤维功能均有明显的治疗意义。②神经生长因子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