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疲劳剩余强度试验及理论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87次 | 上传用户:szh_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际工程中许多混凝土结构除受静力荷载作用外,还受到重复荷载作用,这使得混凝土结构的疲劳破坏成为了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问题。而混凝土结构的疲劳破坏主要是因为混凝土材料内部产生损伤导致其强度下降,所以了解混凝土在疲劳荷载作用下剩余强度的变化规律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另外本文还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混凝土多轴变幅疲劳破坏准则(50078010)对不同侧压等级下混凝土的统一S-N曲线进行了研究。综上所述,本文的主要试验与理论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了变截面棱柱体和立方体混凝土试件的疲劳剩余抗拉强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用先对试件疲劳一定次数,再侧定其静载强度的方法,能够较好的揭示混凝土疲劳剩余强度的衰减规律。由根据试验结果绘出的P-R-N曲线(其中P为失效概率,R为剩余强度,N为疲劳次数)可以看出,混凝土剩余强度的衰减有着很明显的“突然死亡”的特点。 (2)利用可靠性理论对混凝土疲劳过程中的剩余强度进行研究,得到了混凝土抗压和抗拉疲劳的P-R-N曲线。P-R-N曲线能在表示出剩余强度衰减的同时给出相应的保证率。基于实效概率P=0.50时的P-R-N曲线可以对混凝土多级变幅疲劳剩余寿命进行预测,预测结果的精度好于Miner准则。 (3)无论是混凝土的抗压割线模量还是抗拉割线模量都随着疲劳次数的增加而衰减,剩余割线模量与疲劳次数之间符合半对数关系,而剩余割线模量与剩余强度的平方根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4)利用疲劳过程中试件的最大应变定义的损伤变量,物理意义明确,测量方便。损伤变量和抗压剩余强度、抗拉剩余强度之间有很好的线性关系,而剩余强度衰减规律与损伤发展规律十分相似,这表明剩余强度的衰减是由于混凝土内部的损伤引起的。 (5)进行了定侧压下混凝土双轴抗压疲劳剩余强度试验,综合单轴及一向有侧压混凝土抗压疲劳剩余强度试验结果,提出了同时考虑侧压应力比和疲劳荷载最大应力水平的统一公式。将公式用于对混凝土疲劳剩余寿命的预测,预测结果较为准确。 (6)在大量的混凝土单轴、双轴和三轴抗压及抗拉压疲劳试验数据的基础上,绘出了综合考虑侧压应力水平的统一S-N曲线;以S-N曲线为基础可以计算混凝土多轴受压疲劳强度,对规范给出的疲劳强度折减系数进行了修正。以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混凝土海洋平台腿柱设计过程中的疲劳验算为例,将混凝土多轴变幅疲劳破坏准则用于实际工程的计算中,效果良好。
其他文献
新时代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是当代高等教育践行新思想、适应新变化、聚焦新目标的必然举措与有益探索。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将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对采用体外索加固的通城河桥进行静载试验,比较加固前后桥梁在试验荷载作用下实际工作状态,测定结构的强度、刚度及抗裂性能,从而确认该加固方法的加固效果.
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随着“双一流”战略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教师作为“战略资源”是各地高校建设的重要保护和发展对象。同时,随着我国向网络强国的迈
应用文写作作为语文课程中的重要部分,一直以来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笔者经过不断实践,通过创设多样情景的教师方式,能有效提高教学时效性,创设情景时需要遵循符合认知特点
本文在实时任务调度中基于任务的价值、剩余执行时间、空闲时间以及到达时间等多特征参数设计任务的优先级,并使任务的优先级随着任务紧迫性和完成程度变化而动态调整,并基于
基于可靠度的思想进行结构设计和评价是近几十年来结构王程中的一大进步,但是目前的应用还主要停留在构件可靠度水平,而工程中的结构大都是由许多构件组成的结构体系,如何对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