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在与乳房疾病密切相关的四条经络上选取了 6个穴位进行穴位按摩,以干预治疗剖宫产术后产后缺乳的患者,通过泌乳量、乳房充盈度、乳汁的浓稠度、乳汁淤积程度及安全性指标对产后缺乳的症状进行评价,并结合总体疗效评定标准观察穴位按摩对产后缺乳的疗效,并且分析其作用机理以期为临床广泛开展提供科学依据,以提升我国的母乳喂养率。方法:本研究将2016年7月-2016年12月收住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爱婴区并且诊断为产后缺乳的患者60例,随机分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产妇予以产科术后常规护理,指导产妇母乳喂养,进行产后健康宣教;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基于与乳房相关的经络上选取相应穴位进行按摩,每天1次,连续5d。干预后于次日上午对两组产妇的泌乳量、乳房充盈度、乳汁的浓稠度、乳汁淤积程度进行评分,出院当天进行总体疗效的评定及安全性评定。结果:1.本次研究共收集了 60例诊断为产后缺乳的产妇,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过程中观察组有1例患者因急性乳腺炎剔除,1例患者因48h之内出现涨乳剔除,因此观察组剩余28例产妇,脱落率为6.7%(2/30),对照组患者无脱落,共计30例,脱落率0%(0/30),总体脱落率为3.3%(2/60)。2.在本研究干预实施前,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孕周、人流次数等进行统计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组间具有可比性。在对两组患者进行缺乳程度评分时,在泌乳量、乳房充盈度、乳汁淤积程度评分方面,两组患者在研究的最初两天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三天开始观察组患者的泌乳量、乳房充盈度评分及乳汁淤积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汁粘稠度评分上,两组患者在研究的前4天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研究的第5天观察组患者的乳汁粘稠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组内各时间点的评分除观察组的乳汁淤积程度评分无差异外(p>0.05),其余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本次研究期间无患者出现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结论:1.穴位按摩可以有效改善剖宫产术后患者的缺乳症状,在促进乳汁分泌,提高乳房充盈度,降低乳汁淤积程度上疗效显著,但对于提高乳汁粘稠度临床效果一般。2.穴位按摩疗效确切、显效快,安全无痛,产妇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