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免疫受损个体生存期的延长,侵袭性真菌感染(IFI)以及侵袭性曲霉菌病(IA)发病率持续上升。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传统方法敏感度低,并常由于严重骨髓抑制不能进行,因而亟需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替代。血液真菌细胞壁成分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和(1,3)-β-D葡聚糖抗原[(1,3)-β-D-glucan,BG]的检测(分别称为GM、G试验)为IFI,IA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儿科真菌感染高危人群(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免疫抑制等患者)并发IFI、IA的发病情况,初步评价血液GM、G试验以及G和GM试验联合应用在诊断IFI、IA的诊断价值,并对比血液G、GM试验和真菌培养等不同真菌检测方法以及不同诊断阈值下的诊断能力,以期寻找最佳诊断方案和临界值,从而提高真菌感染的诊治率。
方法:
(1)选择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儿童ICU、血液肿瘤科住院治疗的持续发热4-7天以上的儿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免疫抑制以及其他具有真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如机械通气,腹部或心脏重大手术等),并且广谱足量抗生素治疗无效者进行血液G和GM试验;
(2)根据病情变化每周检测1~2次,直至症状、体征好转,体温正常,或排除真菌感染,或死亡。同时留取标本进行病原学、影像学或组织病理检查;
(3)IFI、IA诊断参照欧洲肿瘤研究和治疗组织/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EORTC/IFICG)及美国过敏及感染类疾病研究所(NIAID)真菌病研究组(MSG)、国内“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以及“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2007)”对IFI、IA的定义;
(4)血液GM试验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PlateliaTM Aspergillus试剂盒)检测,G试验采用动态浊度法(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G试验阳性定义为血浆真菌BG水平≥10 pg/ml;GM试验以连续两次不同时点检测值I≥0.5或单次I≥0.8判定为阳性。
结果:
(1)共计130例入选本研究,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100例,儿科ICU存在真菌感染高危因素的危重患者30例。其中确诊IFI(proven)病例2例,均为念珠菌血症。临床诊断(probable)病例20例,包括真菌性肺部感染11例,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4例,IA4例和真菌性尿路感染1例。拟诊(possible)7例,排除病例共101例;
(2)IFI组(确渗和临床诊断IFI病例)住院天数较非IFI组延长(P<0.05),不良预后率明显增加(P<0.05);
(3)IFI组真菌培养阳性15例(68.2%),共分离出真菌18株,白色念珠菌最多见(66.7%)。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68.2%)最多见;
(4)IFI组血浆BG水平高于非IFI组(P<0.01)。血浆G试验诊断IFI敏感度81.8%,特异度82.4%,阳性预测值48.6%,阴性预测值95.7%。诊断临界点为10.44pg/ml时,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为最佳临界值。血浆G试验(ROC曲线下面积AUC=0.84,95%CI0.76~0.93)对IFI诊断的敏感性、准确性优于真菌培养(AUC=0.81,95%CI0.69~0.93);
(5)IA组血清GM水平较非IA组明显增高(P<0.01)。GM试验灵敏度75%,特异度94.4%,阳性预测值33.3%,阴性预测值为99%。以连续两次I≥0.5为诊断临界值时敏感度、特异度等各项评价指标较好,是诊断IA的合适临界值;
(6)血清GM试验(AUC=0.94,95%CI0.89~0.99)对IA诊断的准确性明显优于真菌培养(AUC=0.54,95%CI0.24~0.84);
(7)血液GM和G试验联合应用诊断IA敏感度50%,特异度96.3%,阳性预测值33.3%,阴性预测值98.1%;
(8)84.2%病例GM或G试验阳性结果较影像学典型改变或培养阳性结果提前或同时发生。
结论:儿童IFI、IA不少见,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进行多种有创操作的重症患者是高危人群。念珠菌感染占主导地位。血液G试验诊断IF工具有广谱性,而GM试验检测IA特异性高。两个试验的结果具有中等准确性。由于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早期应用,适当降低G、GM试验的诊断阈值将有助于IFI、IA的早期诊断、及早治疗。G或GM阳性结果确证IFI或IA的准确性较低,但阴性预测值较高,因而有助于临床IFI高危患者的筛查,早期判断感染性质,指导积极准确的治疗干预。进行真菌抗原检测的同时,尽可能联合真菌培养、组织病理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检测技术,将大大提高IFI、IA的临床诊断率,使IFI早期诊断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