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抑素(tumstatin)和TRAIL融合蛋白的克隆、表达及生物学活性研究

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ao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都依赖于新生血管的生成和重塑,肿瘤新生血管已成为崭新的、有希望的抗肿瘤治疗靶点。在生理状态下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之间达到平衡,而肿瘤血管形成的分子机制涉及到两者之间的调节失衡。因此,如果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和重塑,肿瘤细胞将发生凋亡或坏死,这为抗肿瘤治疗开辟了新思路。基底膜是细胞外基质,提供上皮和内皮细胞的生长支持结构,它的形成依赖于IV型胶原(Col IV)网络的组装。Col IV由6条不同的α链,即α1-6,并以不同或相同的α链组成三聚体,进一步形成网络为其它大分子提供支架。其中的非胶原区(NC1)经由不同作用机理展示出良好的抗血管活性,以ColIV α3链的NC1在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方面效应最强。血管生成抑制剂tumsatin(肿瘤抑素)是ColIVα3的生物活性NC1区的一部分(28 kDa),由ColIVα3链的中间3股螺旋区域C-端12个aa和NC1的232 aa,共244 aa组成。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肺-肾出血综合症的抗原被发现。2000年,Kamphaus研究表明,其C端185-203 aa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直接抗肿瘤作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属于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超家族成员,为Ⅱ型跨膜蛋白,能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且对正常组织细胞没有明显毒副作用。TRAIL全长由281个氨基酸组成,活性部位为114-281aa片段。我室研制的TRAIL重组蛋白临床试验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低毒副作用。但是,有些肿瘤细胞对TRAIL不敏感甚至耐药,因此,研制和开发活性更强、靶向性更明确的TRAIL类似物对于完全发挥TRAIL的抗肿瘤潜能和克服临床耐药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研究将tumstatin183-230和TRAIL的活性片段进行融合,希望得到具有双功能作用的融合蛋白,能够特异性的杀伤肿瘤细胞并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课题内容包括:①克隆、表达人的tumstatin 183-230和TRAIL活性片段并进行生物学活性研究;②利用SOEing PCR技术扩增tumstatin 183-230-TRAIL和TRAIL-tumstatin183-230的融合编码序列,经克隆表达纯化后,鉴定双功能蛋白及其生物学活性。 一、克隆、表达人的tumstatin183-230和TRAIL片段并进行生物学活性研究 利用PCR技术获得tumstaitn 183-230和TRAIL基因片段,分别构建pMAL-tumstatin183-230和pMAL-TRAIL的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经IPTG诱导,融合蛋白得到了有效的表达。在E.coli BL21中的MBP-tumstatin183-230和MBP-TRAIL菌体占总蛋白含量为20%;超声破菌后,融合蛋白主要在上清表达,通过Amylose Resin亲和柱纯化,获得了MBP-tumstatin183-230和MBP-TRAIL蛋白,经Werstern Blot鉴定在48 kDa和62 kDa处得到相应的融合蛋白表达条带。将纯化的MBP-tumstatin183-230和MBP-TRAIL分别作用于内皮细胞ECV304,人胰腺导管上皮癌细胞SW1990,人黑色素细胞瘤A375,和人肝癌细胞HepG2进行活性分析。结果表明:MBP-tumstatin183-230对ECV304,A375,HepG2的增殖抑制呈剂量依赖性。ED50分别为25μg/ml,20.42μg/ml,40.52μg/ml;但对SW1990并不敏感;TRAIL对各细胞的杀伤作用,计算细胞相对活力,结果表明:对SW1990,HepG2,A375均有明显的杀伤作用。ED50分别为20 ng/ml,15 ng/ml,13 ng/ml。但对ECV304则在10μg/ml的浓度范围内,并没有显示很强的杀伤作用。通过管状结构形成实验,MBP-tumstatin183-230可以明显的抑制体外管状结构的形成,因此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 二、融合蛋白tumsatin183-230和TRAIL克隆表达,双功能鉴定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 将tumsatin183-230和TRAIL的活性片段融合。希望得到的融合蛋白能够靶向杀伤肿瘤细胞。我们选用原核表达系统制备该融合蛋白。首先,利用重叠PCR技术,合成tumsatin183-23-TRAIL和TRAIL-tumstatin183-230的双向融合基因,tumsatin183-230和TRAIL之间通过氨基酸连接臂相连,将融合基因分别克隆到pMAL-c2载体中,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MAL-tumstatin183-230-TRAIL和pMAL-TRAIL-tumstatin183-230,将其转化至E.coli BL21(DE3)。在IPTG诱导下,SDS-PAGE分析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质的20%左右,主要以可溶的形式表达。经Amylose Resin亲和柱纯化后,得到了纯度在90%以上的MBP-tumstatin183-230-TRAIL和MBP-TRAIL-tumstatin183-230纯化蛋白。再经X因子切割MBP标签后,得到目的蛋白。通过对内皮细胞ECV304细胞增殖抑制试验和人胰腺胆管上皮癌细胞SW1990的杀伤试验,及管腔形成抑制试验,结果表明tumstatin183-230-TRAIL具有良好的双功能活性,即保持tumstatin183-230样活性,又保持了TRAIL样活性;但TRAIL-tumstatin183-230对于ECV304细胞和SW1990几乎没有作用。此外,我们进一步通过流式细胞检测,电镜检测,以及DNAladder检测,证实了tumstatin183-230TRAIL可以诱导SW1990细胞的凋亡。因此,该融合蛋白有望成为抑制肿瘤的新型制剂。
其他文献
用4个粳型广亲和品种和5个籼型品种为材料,按NCII设计配制杂交组合;另用8个优质稻品种与HN2026配制杂交组合;获得同一环境下的亲本及F2代籽粒群体,对其包括粒重、加工、外观、
水稻白叶枯病(Bacterial blight,BB)是世界水稻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也是我国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随着水稻基因组的测序完成,以及白叶枯病菌在水稻上的致病
为了深入了解磷脂酰胆碱的生物学功能,探讨其是否与细菌致病性相关,本研究通过建立在大肠杆菌细胞膜中表达磷脂酰胆碱并部分替代磷脂酰乙醇胺的试验菌株来探讨磷脂酰胆碱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