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中国重新开启了文学作为商品的市场化道路,这意味着文学的外部结构正在出现具有历史意义的变化,文学世界将走向新的整合。整合中出现了三个重要特征:体制外创作作家出现;文学流通者如文学杂志在市场中话语权力巨变;文学的消费中多元文学形态形成。
文学生产机制的变化,为体制外创作提供了契机。韩东就是这一创作方式的先行者。1993年韩东辞职之后,韩东成为体制外的作家。体制外创作赋予了韩东文学上更多的自由,但市场的环境和既存的文学体制也仍让韩东面临困境。在体制外创作的韩东与文学批评话语,以及既存的文学体制,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体制外创作也使韩东的艺术世界出现了独特的风格。韩东确立了体制外叙事的个人话语:用解构之手使既存世界的意义和价值受到深深地质疑,从而在小说中呈现碎片般的世界:中国文学中知识分子新谱系上的人物——“文化游荡者”成了韩东小说的用力所在。
韩东等人体制外创作的选择,对我们反思文学体制,并且不断完善中国当代文学生产机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体制外创作一方面使作家写作直接与市场联系,文学的自主性在市场中得到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作家的体制外身份使作家拥有不同于体制内作家的身份视角来观照世界和生命,从而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艺术表现视域有了进一步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