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现代化工业国的必经之路,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时,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是加快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在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推动经济社会不断从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化,提高现阶段消费需求以及助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城镇化建设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过程,它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而社会经济又必须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产业作为一种支撑力量对于城镇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以及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产业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在吸纳就业、扩大城镇规模、改善人居环境、提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城镇化质量提升和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后续动力。因此,推进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以产业发展作为支撑。随着我国进入由“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型发展时期,传统的粗放式城镇化发展道路已经不能适应“新常态”下经济换档转型的需要,传统的城镇化建设也已不再适应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应实现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型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产业规模持续增长、产业发展高级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培育多元化产业体系等在推进城镇化由速度提升向质量转型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四川省工业化进入由中前期向中后期过渡阶段,城镇化进程在产业支撑作用下加快推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当前,四川城镇化已经迈入了中期加速阶段。随着四川省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城镇化在缩小城乡差距、拉动内需、实现人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由于过分注重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城镇人口增长也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城市空间规划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建设过度行政化、人为化、新造城镇空心化、产业空洞化等,这都为健康有序的城镇化建设埋下了隐患。作为人口大省,四川省按照中央新型城镇化要求部署,实现城镇化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发展,走一条以人为本、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建设道路,对确保四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重要作用。而产业作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以产业支撑为切入点透视四川的城镇化建设问题对于促进四川省城镇化建设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四川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绪论。首先,从国内外两方面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其中国内背景包括全国和四川省两个层次。然后,分析本文研究可能会产生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接下来,界定研究区域范围以及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方法和逻辑框架,最后总结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文献综述、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其中,文献综述分为四部分,分别对前人关于城镇化定义、城镇化质量及其评价指标体系、产业支撑城镇化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研判,以厘清研究脉络,了解当前最新研究动态。同时,还在基本理论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阐释了本文研究产业支撑城镇化建设时应用的基本理论并对启示进行总结。最后,文章在实践经验部分梳理了国内外城镇化建设中的成功案例,在对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为四川省在产业支撑下实现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第三章,四川省城镇化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首先,将在产业推动下城镇化的发展历史进程分为五个阶段,分时、分段梳理四川省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其次,在分析城镇化发展现状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阶段转变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任务和的发展要求,将城镇化分为水平和质量两个维度。其中,在分析城镇化质量时,从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城乡协调等6个方面构建27个指标对质量进行定量评价。最后,在分析四川省产业发展现状时,将三次产业发展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以发现四川省产业发展所处的水平和特征。
第四章,四川省产业发展对城镇化的支撑效果研究。本章以前文的理论分析和城镇化质量评价为基础,用灰色关联度模型计算四川省各细分行业分别对城镇化速度和质量的支撑效果,通过分析当前不同产业对城镇化的速度和质量支撑效果的差别,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四川省城镇化由速度向质量转型推进过程中产业如何选择提供指导思路。
第五章,四川省城镇化建设中的产业支撑问题分析。首先,采用国际上通用的NU比法计算得出目前四川省整体上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水平、产业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较弱的结论。其次,为了更全面地进行比较分析,文章进一步以五大经济区为对象,对各市(州)和五大经济区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效果进行测度,发现各市之间、各经济区之间产业对城镇化支撑作用的空间差距明显。最后,文章以此分析为基础,分别从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两方面梳理五大经济区产业发展基础以及产业支撑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后文四川省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业如何发展提供对策建议奠定基础。
第六章,以产业为支撑推进四川省城镇化建设的对策。本章在结合前文中的理论分析、经验总结、现状描述和实证分析等方面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四川省各地区发展基础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将以产业支撑四川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分为三个层次。首先,结合四川产业规划与城镇规划、经济转型发展的特点、面临的形势和发展趋势提出产业支撑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及发展路径。其次,通过研究总结当前四川推进城镇化中产业支撑的政策措施,为后文中对策的选择提供方向性指导。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因地制宜,通过充分发挥各经济区的比较优势,具体提出以产业为支撑推进四川省各经济区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本文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首先,表现在研究视角上。结合当前经济全球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常态”发展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文章选取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欠发达的位于中国西部地区的四川省作为研究对象,以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为切入点,来探究产业支撑下四川省城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问题;同时,本文将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置于统一分析框架下,在对城镇化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时,从水平(速度)和质量两个角度进行剖析,更全面地把握城镇化内涵。在研究产业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时,通过细化三次产业内各行业来评价支撑效果,使分析结果更具体化、分析结论更具针对性。其次,表现在分析方法上。文章在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中运用实证分析法对研究内容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均方差法定量对城镇化质量及其构成指标进行评价;采用灰色关联法分别分析三次产业各细分行业对四川省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支撑效果;采用国际上通用的NU比法分析比较四川省区域产业支撑城镇化的空间差异和存在的问题。最后,由于本文属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文章最终希望能够体现区域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的学科特点,通过本文的研究为促进产业发展支撑城镇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可能的研究经验,同时为西南地区其他省市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选择合理的产业支撑提供参考。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城镇化建设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过程,它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而社会经济又必须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产业作为一种支撑力量对于城镇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以及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产业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在吸纳就业、扩大城镇规模、改善人居环境、提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城镇化质量提升和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后续动力。因此,推进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以产业发展作为支撑。随着我国进入由“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型发展时期,传统的粗放式城镇化发展道路已经不能适应“新常态”下经济换档转型的需要,传统的城镇化建设也已不再适应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应实现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型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产业规模持续增长、产业发展高级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培育多元化产业体系等在推进城镇化由速度提升向质量转型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四川省工业化进入由中前期向中后期过渡阶段,城镇化进程在产业支撑作用下加快推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当前,四川城镇化已经迈入了中期加速阶段。随着四川省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城镇化在缩小城乡差距、拉动内需、实现人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由于过分注重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城镇人口增长也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城市空间规划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建设过度行政化、人为化、新造城镇空心化、产业空洞化等,这都为健康有序的城镇化建设埋下了隐患。作为人口大省,四川省按照中央新型城镇化要求部署,实现城镇化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发展,走一条以人为本、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建设道路,对确保四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重要作用。而产业作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以产业支撑为切入点透视四川的城镇化建设问题对于促进四川省城镇化建设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四川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绪论。首先,从国内外两方面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其中国内背景包括全国和四川省两个层次。然后,分析本文研究可能会产生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接下来,界定研究区域范围以及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方法和逻辑框架,最后总结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文献综述、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其中,文献综述分为四部分,分别对前人关于城镇化定义、城镇化质量及其评价指标体系、产业支撑城镇化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研判,以厘清研究脉络,了解当前最新研究动态。同时,还在基本理论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阐释了本文研究产业支撑城镇化建设时应用的基本理论并对启示进行总结。最后,文章在实践经验部分梳理了国内外城镇化建设中的成功案例,在对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为四川省在产业支撑下实现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第三章,四川省城镇化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首先,将在产业推动下城镇化的发展历史进程分为五个阶段,分时、分段梳理四川省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其次,在分析城镇化发展现状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阶段转变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任务和的发展要求,将城镇化分为水平和质量两个维度。其中,在分析城镇化质量时,从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城乡协调等6个方面构建27个指标对质量进行定量评价。最后,在分析四川省产业发展现状时,将三次产业发展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以发现四川省产业发展所处的水平和特征。
第四章,四川省产业发展对城镇化的支撑效果研究。本章以前文的理论分析和城镇化质量评价为基础,用灰色关联度模型计算四川省各细分行业分别对城镇化速度和质量的支撑效果,通过分析当前不同产业对城镇化的速度和质量支撑效果的差别,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四川省城镇化由速度向质量转型推进过程中产业如何选择提供指导思路。
第五章,四川省城镇化建设中的产业支撑问题分析。首先,采用国际上通用的NU比法计算得出目前四川省整体上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水平、产业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较弱的结论。其次,为了更全面地进行比较分析,文章进一步以五大经济区为对象,对各市(州)和五大经济区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效果进行测度,发现各市之间、各经济区之间产业对城镇化支撑作用的空间差距明显。最后,文章以此分析为基础,分别从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两方面梳理五大经济区产业发展基础以及产业支撑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后文四川省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业如何发展提供对策建议奠定基础。
第六章,以产业为支撑推进四川省城镇化建设的对策。本章在结合前文中的理论分析、经验总结、现状描述和实证分析等方面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四川省各地区发展基础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将以产业支撑四川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分为三个层次。首先,结合四川产业规划与城镇规划、经济转型发展的特点、面临的形势和发展趋势提出产业支撑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及发展路径。其次,通过研究总结当前四川推进城镇化中产业支撑的政策措施,为后文中对策的选择提供方向性指导。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因地制宜,通过充分发挥各经济区的比较优势,具体提出以产业为支撑推进四川省各经济区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本文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首先,表现在研究视角上。结合当前经济全球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常态”发展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文章选取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欠发达的位于中国西部地区的四川省作为研究对象,以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为切入点,来探究产业支撑下四川省城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问题;同时,本文将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置于统一分析框架下,在对城镇化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时,从水平(速度)和质量两个角度进行剖析,更全面地把握城镇化内涵。在研究产业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时,通过细化三次产业内各行业来评价支撑效果,使分析结果更具体化、分析结论更具针对性。其次,表现在分析方法上。文章在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中运用实证分析法对研究内容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均方差法定量对城镇化质量及其构成指标进行评价;采用灰色关联法分别分析三次产业各细分行业对四川省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支撑效果;采用国际上通用的NU比法分析比较四川省区域产业支撑城镇化的空间差异和存在的问题。最后,由于本文属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文章最终希望能够体现区域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的学科特点,通过本文的研究为促进产业发展支撑城镇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可能的研究经验,同时为西南地区其他省市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选择合理的产业支撑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