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巴黎被称为“俄国侨民文学的首都”。以梅列日科夫斯基、吉皮乌斯、布宁、霍达谢维奇、苔菲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文学家在继续个人创作的同时,组织了大量的文学社团和各种形式的文学聚会,极大地促进了俄国侨民文学“第一浪潮”的繁荣和“年轻一代”文学新人的成长。由梅列日科夫斯基夫妇创办的文学—哲学团体“绿灯社”,是二战前“俄罗斯的巴黎”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性的侨民组织之一。取名“绿灯”,是为了向19世纪有诗人普希金参与其中的彼得堡“绿灯社”致敬,取其“自由与希望”的象征意义。巴黎俄侨“绿灯社”是法国俄侨知识界最重要的团体之一,从1927年2月5日“绿灯社”举行第一次会议,至1939年5月26日宣布解散,“绿灯社”在其存在的十二年间共组织会议五十余次,会议主题涵盖文学、哲学、宗教、政治、社会现实等各个方面,其聚会史料对俄国侨民文学史、文化史和侨民精神生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论文第一章)为巴黎俄侨“绿灯社”的基本情况介绍,包括对“绿灯社”成立前的时代大背景、与之渊源颇深的“星期日聚会”和19世纪彼得堡“绿灯社”的相关介绍,以及对巴黎俄侨“绿灯社”的会议基本流程、会议常驻地点、重点会议主题等信息的归总与说明。第二部分(论文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对巴黎俄侨“绿灯社”会议史料的详细考证,包括会议召开时间、地点、主题、开场发言人及主报告人信息、参与讨论人员名单、会议内容要点概述、会议性质、会费缴纳情况、一级和二级参考文献及文献内容简要说明等,其中在考证过程中收集和整理的会议文本的详细内容收入论文附录之中。第三部分(论文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对巴黎俄侨“绿灯社”会议讨论内容的文本分析,分为“自由”和“文学”两大板块,其中第四章是“关于自由的讨论”,包括“自由四种”、“自由的矛盾”和“自由的未来”三个小节。第五章是“关于文学的讨论”,则分别从“侨民文学与祖国”、“如何书写侨民文学”和“‘年轻一代’的处境之惑”三个方面出发,对“绿灯社”会议上有关侨民文学主题的重要论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面对紧张的外部局势、窘迫的生存现实和复杂的内部矛盾,坚持时间达十二年之久的“绿灯社”,无疑是“俄罗斯的巴黎”文化生活中最耀眼的灯盏之一,它的会议制度既“自由”又“专制”,它对待俄国传统文化既“保存”又“保守”,它的“自救与救祖国”之路,既充满“理想”的热血,又无法摆脱“空想”的悲哀。整个巴黎俄侨“绿灯社”的存在史,既是俄国侨民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俄侨知识分子命运抗争史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