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聚氨酯材料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cingb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氨酯(PU)具有优异的物理机械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医学工程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与血液相接触时,未改性的聚氨酯材料仍会诱导血栓形成。而聚乙二醇(PEG)能有效的排斥非特异性蛋白质的吸附和血小板的粘附,常被用来改善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此外当材料表面含有较高密度的ε-氨基自由的赖氨酸(ε-lysine)时,便可从血浆中吸附大量血纤维蛋白溶酶原(Plasminogen,Plg),该蛋白在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作用下转变为血纤维蛋白溶酶(plasmin),使材料具有溶解血栓的能力(纤溶功能)。因此,本论文的基本思路是:将ε-lysine通过PEG引入到PU上对其进行改性,这样可以将PEG的排斥非特异性蛋白吸附的能力和ε-lysine潜在的溶解血栓的能力相结合,最终使材料同时具有抗凝血和纤溶功能,提高其生物相容性。本研究采用本体共混法和表面共价接枝法对PU进行改性。本体共混法是将ε-lysine接枝到常用的嵌段共聚物Pluronic(PEG-PPO-PEG)的末端形成Pluronic-Lys,然后使其与PU共混。在Pluronic-Lys的合成中,首先将末端含琥珀酰亚胺碳酸酯基团(NHS)的Pluronic(Pluronic-NHS)与ε-氨基被叔丁氧羰基保护的赖氨酸(H-Lys(t-BOC)-OH)反应,得到Pluronic-Lys(P);而后脱除保护基团得到Pluronic-Lys。通过茚三酮、核磁共振法(~1H-NMR)证明合成了Pluronic-Lys。采用接触角及蛋白吸附测试分析共混膜的性能,结果表明通过将Pluronic-Lys与PU共混,可以提高PU排斥非特异性蛋白吸附的能力;但同时共混膜表面对Plg的吸附量却没有提高。实验表明改性膜表面的赖氨酸密度小,这可能是由于赖氨酸与基材的氢键作用使得混入本体中的赖氨酸无法向表面迁移所至。表面共价接枝的方法是以PEG为“间隔臂”将ε-lysine引入到PU膜表面。首先在PU表面接枝PEG(PU-PEG),通过PU-PEG与N,N’-二琥珀酰亚胺基碳酸酯(DSC)反应得到表面带有NHS的膜片(PU-PEG-NHS),最终该膜片依次与H-Lys(t-BOC)-OH,三氟乙酸反应得到ε-氨基自由的赖氨酸表面(PU-PEG-Lys)。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各步改性过程中表面的化学组成变化,证明了接枝过程的成功。接触角结果表明经过改性的膜表面亲水性提高。蛋白吸附实验表明PU-PEG-Lys有很好的排斥非特异性蛋白吸附的能力,同时它也可从血浆中特异性地吸附大量Plg,使材料有溶解血栓的能力。因此,通过共价接枝的方法可以获得既有排斥非特异性蛋白吸附又有溶解血栓能力的PU表面。
其他文献
铁路计算机联锁系统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通过采用通信、可靠性和容错以及“故障—安全”技术,实现联锁要求的实时控制系统。车站信号联锁软件作为计算机联锁系统的核心,是
系统地回顾了建国后国内与海外学者对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的历程和主要成果,重点梳理了动力机制演进规律、研究特色及问题。认为中国工业化动力机制研究经历了马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支付的盛行,近五年网络购物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2011年有超过1.94亿中国人在网络购物,比2010年的1.61亿人
在当今制造业中CIMS、虚拟制造等飞速发展的环境下,不同CAX软件之间进行数据转换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完备的通用性好的产品数据标准。STEP国际标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辨识古音的字书。它保存了先秦两汉时期大量的训诂成果,反映了上古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行路文化与人
20世纪后半叶,随着变频调速技术的出现和日益完善,变频调速技术成为电力拖动领域的一个重大事件。由于这门技术的发展,使得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应用普及的交流异步电动机有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许多国家与中国加强了经贸往来,汉语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各国朋友的欢迎和重视。对外汉语教学中写作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综合国际能力的发展,近几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汉语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在全世界有了很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转向中国
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各级领导干部不仅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也需要具备现代项目管理的理念和知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改革方略将给国家、社会带来
在现代软件工程中,软件开发越来越复杂,软件开发人员一方面要面对需求的频繁变化,另一方面又要保证软件开发的质量和软件开发的周期,如何在这种激烈的变化中达到软件质量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