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多在青春期后期和成年早期发病,患者劳动能力显著丧失,给社会和家庭造成长期沉重的负担,并占用大量医疗卫生资源,所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居各种疾病前列。经典遗传学通过家系调查、双生子和寄养子等流行病学研究及分子遗传学前瞻性研究已经证实,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疾病,但对其易感基因的定位仍不明确。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遗传学数据分析方法的进步,精神分裂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本研究以270个中国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健康父母双亲组成的核心家系以及537例无血缘关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90例健康者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及分子遗传学技术,在13q14.3和17p11.2区域内,筛查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位点。实验选择KPNA3基因及PEMT基因上的5个SNPs遗传标记,利用PCR-RFLP方法确定个体基因型。应用基于家系的连锁不平衡分析方法(TDT及HHRR)、基于群体的Case-Control相关分析方法以及多功能遗传统计学软件(SPSS14.0和UNPHASED2.404)分析数据。结果显示,KPNA3基因和PEMT基因均与中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发病密切相关。KPNA3基因的SNP3位点G/A等位基因和PEMT基因的SNP4位点C/T等位基因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感突变位点。含有SNP3 (G)的单倍型和SNP4 (C)的单倍型可能提高个体对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各SNPs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NP3、SNP4和SNP5位点分别与精神分裂症的某些阳性症状相关联。SNPs与精神分裂症性别相关性分析显示,SNP2位点的G等位基因、SNP3位点的G等位基因及SNP4的C等位基因与男性精神分裂症发病密切相关,表明精神分裂症在男女之间存在遗传异质性。上述结果提示,KPNA3基因及PEMT基因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13q14.3和17p11.2区域可能存在多个决定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或抗性的突变位点。这些位点可能位于同一基因,即等位基因异质性;也可能位于不同基因,即位点异质性。本工作是后基因组时期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所获结果将有助于阐明精神分裂症的分子遗传学机制,为实现在基因水平上预测疾病,提高社会保健水平,探索疾病诊断与防治方法,开发设计新型药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及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