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服务研究

来源 :喀什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zdhx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价值重视有余,对个体价值关注不足,突出每个个人在群体中或社会中的适应性,较少从人本角度来挖掘和倡导个体的发展;对单向引导教育重视有余,不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性,造成了思想理论和观念价值在转换为个体实践的过程中出现脱节,不能更好的投入到社会创新的实践当中去。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引发了生活,工作与思维的社会大变革。同时大数据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服务的工作提供有利的思维和技术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服务是通过大数据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针对性、精准性服务来培养大学生的优良而全面的个性化品质。本文研究方法是通过收集和阅读关于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的专著、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等文献,尽可能多的占有前人研究成果,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找出其中可以继续深入研究的内容作为启示和参考。对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比较分析其中的异同并且发现问题,借鉴大数据在教育、商业等领域的应用,提出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服务的研究,促使针对性的改进提高,进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服务的相关理论,并指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有教育目标比较单一,教育方法突显僵化以及教育对象地位相对被动的局面等问题。尤其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思想差异性较大,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服务亟待加强。通过大数据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来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服务,能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发展和潜能发挥,培养创新型社会需要的人才。第二部分主要论证了大数据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服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提供了精准化,个性化服务的机会,加强了受教育者思想动态的实效性监控,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预测性干预。同时分析利用大数据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服务的可行性。大数据同样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比如教育理念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制约,相关人才的匮乏和个人隐私的保护等问题。最后指出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服务进程中应避免的问题。第三部分展开讨论利用大数据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服务的路径和方法。以大数据为依托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服务生态系统,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的扁平化多元主体的治理架构,建立“数据驱动决策”的决策体系,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激励作用;以大数据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教育评价,研究范式和人才队伍的转型;打造高校网络空间学习平台的数据载体,利用大数据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服务模型;最后确立高校数据相关责任人的准入机制,健全数据保密、安全控制的监管平台,完善对个体自由权利的保护。
其他文献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发展势头的渐趋稳定,终将成为未来社会养老优选之路。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与“助人自助”的理念如何在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得到很好地体现与发展,社会工作在社区
近年来,网络剧获得了观众广泛的关注和喜爱。网络剧以其便捷和互动的优势、剧情的真实化、人物设计的吸引力和叙事艺术的巧妙设计吸引了大批观众。大众根据对明星的喜爱程度
新媒体环境中广告业的发展形势迅猛,对受众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广告形式五花八门,广告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更是各不相同。对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探讨可能涉及女
<正>在陆游一生之中,乾道六年(1170年)二月入蜀任夔州通判(今重庆奉节)至淳熙五年(1178年)奉诏回朝出蜀的八年巴蜀生活,给陆游留下深刻的记忆。在离开蜀地的三十年间,绵绵的
利用三聚氰胺制备石墨相的氮化碳,即g-C3N4,以氯化镍和g-C3N4为基础物质采用电沉积方法制备复合化学修饰电极。通过对裸电极、Ni O/GCE、g-C3N4/GCE和NiO/g-C3N4/GCE对抗坏血
<正> 秋冬之交的时节,列宁格勒已是天寒地冻。涅瓦河面凝满了巨大的冰块,两岸的帝俄时代建筑物,屋顶覆盖着白雪。就连汽车玻璃窗也结了一层冰,从车内望出去,景物一片模糊……
<正> 对剧作家创作个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从史学的角度说明文学、戏剧的发展过程,而且是研究戏剧创作心理学、戏剧思维和体裁学的重要环节。过去我们对剧作家的研究往往是在
个案研究是中小学教师从事研究的基础,是一种适合于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在探讨什么是个案研
公职人员行使公共权力,理应尽职尽责地履行义务,否则就应受到谴责或制裁,这就是责任。公职人员承担责任的形式有: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赔偿责任和道义责任等。本文
<正> 情节的借用是文艺学、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它对于探讨艺术思维的规律尤其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但是,过去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情节借用的研究有过一些偏颇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