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区域冰川景观格局分析与模拟

来源 :石河子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xiao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雪覆被是干旱区景观格局的重要组成类型,同时也是区域宝贵的固态水资源存储形式。近年来,受全球变化态势不断加剧以及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新疆山区的冰雪覆被面积急剧退缩,直接导致了该区域水资源储备的大幅波动,干旱区绿洲景观格局也剧烈演变。这对于整个新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系统稳定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此,深入了解冰雪覆被景观的变化规律及特点,研究冰雪覆被变化与人为干扰间的耦合机制,探讨不同情景模式下的景观格局未来发展演变规律对指导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规范人类活动以及维持绿洲稳定长久发展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天山区域是新疆冰雪覆被资源最为丰富的山系之一,受全球变化及人类活动等的影响,其景观格局结构及空间布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本文选取天山区域为研究区,以1980、1990、2000、2010和2015年五期土地利用数据为主体数据源,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及方法,分析了其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及景观格局演变规律。为探讨人类活动干扰与景观格局变化间响应关系,选择天山区域内的典型小流域——博斯腾湖流域为样区,结合广泛使用的小区域尺度景观格局预测模型——CLUE-S模型与情景分析方法,模拟不同情景下的博斯腾湖流域未来景观格局空间分布,研究不同情景下冰雪覆被的变化趋势。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1980-2015年间,天山区域景观格局结构和空间布局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景观结构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草地、耕地和城建用地面积的大幅增加,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未利用地和冰雪面积的骤减。其中草地面积增量最大,研究期内,其面积增加了27524km2,面积所占比例从45.32%提升至52.24%,城建用地和耕地的面积增幅最大,分别达到了187%和46%;水体面积经过一个先减后增的“V”字型变化趋势后,面积比例稍有增加;林地面积持续增加,其面积比例从1980年的3.65%增加至2015年的4.71%;未利用地和冰雪的面积减少,其中以未利用地减少量最大,其面积减少了41546km2,面积占比从研究初期的39.02%跌落至2015年的28.58%,跌幅达到26.76%。
  (2)天山区域的冰雪主体分布在伊犁河谷及天山北麓等海拔较高山区,主要是由于其地理位置及气候等因素造成的。冰雪覆被的面积变化呈“增-减-增”的波动变化特点,2000年其面积比例达到最大值(4.11%),2000-2010年间又经历了一个“断崖式”下跌的过程,到研究期末,其面积比例稳定在2.42%,较研究初期降低了37.93%。冰雪面积的增减主要集中在与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间的相互转化上。
  (3)在各景观类型间的转移变化上,未利用地和冰雪是主要转出景观类型,草地和耕地是净转入量最大的景观类型,2000-2010年是转化速率和强度最大的时期。除冰雪覆被外,其他景观类型间均有相互的转入和转出,不同时期的主要转出和转入景观类型、转移速率和强度都存在明显差别。
  (4)研究期内,天山区域整体景观格局破碎化加剧,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斑块形状也由复杂趋向简单化、规则化,整体景观异质性降低,均衡性增加,各景观类型间的空间连接性也呈增加趋势。在类别水平上,各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剧,尤其以未利用地和城建用地最为明显;耕地、城建用地的最大斑块指数逐年递增,反映了其空间上的扩张态势,草地斑块的空间分布越来越分散,分离度指数有所增加,水体也有一定程度上的破碎化加剧趋势。总体来看,各景观类型在类别水平上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与整体景观的变化特征保持一致。
  (5)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从地形因素、距离因素、自然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四个方面筛选了高程、地形起伏度、距河流距离、人口密度、年降水量等14个驱动因子,分别计算各驱动因子对不同景观类型的回归系数,并对不同尺度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进行ROC检验来确定最佳模拟尺度。最终确定500m*500m尺度下模拟效果最好。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还表明,对于不同的景观类型,影响其空间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也不尽相同。
  (6)CLUE-S模型的预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正确模拟的比例达87%,Kappa指数为0.85,模拟效果良好。在此基础上,分别模拟并分析了自然增长、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三种情景下2030年样区的冰川景观格局空间分布情况,结果显示:三种情景模式下的整体景观格局并未有较大差异,其中,冰雪覆被面积的变化体现在:自然增长情景下的冰雪覆被面积消融最少,消融速率也最低;该情景下冰雪覆被剩余面积为36163hm2;在生态保护情景下,冰雪覆被面积较2015年下降了7.49%,冰雪消融速率高于自然增长情景;在经济发展情景下,冰雪覆被面积较2015年渐少8.47%,是三种情景中减少量最多的。影响冰雪覆被面积变化的原因除了气温升高及冰川自身特性之外,人类活动也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  冠状动脉心脏病(coronaryarterydisease,CAD)是全球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我国CAD的患病率为10.2‰。CAD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前者占40%-60%,但遗传因素导致CAD的机制尚不明确。深入了解与其有关的机制可为研发新的防治方法提供理论基础。目前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associationstudy,GWAS方法已经发现了16
学位
PHLDA1在体内各组织广泛表达(如心、脑、小肠、肾等),参与细胞信号调节、细胞粘附以及细胞凋亡等生理过程,其表达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PHLDA1可以通过Fas介导或独立机制促进细胞凋亡,但也有文献报道PHLDA1在晚期和转移性人类肿瘤的凋亡抵抗中也发挥着作用。众多研究表明,PHLDA1在内源性及外源性细胞凋亡途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PHLDA1在多种恶性肿瘤中
学位
辅酶II依赖性视黄醛脱氢/还原酶(NADP(H)-dependentretinoldehydrogenase/reductase,NRDR)是本实验室黄东阳教授于1997年在日本工作期间首次从兔肝中纯化并鉴定的一种短链脱氢酶/还原酶。人的NRDR蛋白编码基因DHRS4(dehydrogenase/reductase(SDRfamily)member4)位于人类14号染色体长臂上(14q11.2)。
在全世界范围内,肝癌是第五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致死率在各类癌症中排名第三位[1],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最近几年,手术和干预治疗取得很大进展,但由于肝癌的反复发生及转移使得肝癌病人的预后仍然较差。因此探究肝癌发生转移的机制对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GPM6A主要在神经元细胞中高表达,尤其在海马体、大脑皮层、前脑、小脑和视网膜中高表达[2]。以往的研究报道表明GPM6A参与轴突生长、神
学位
肿瘤细胞死亡能够引起炎症的发生,形成一个持续性的炎性肿瘤微环境,有利于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同时,它可以通过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肿瘤抗原,刺激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前者是典型的细胞焦亡的特性,后者更多在细胞凋亡中发生。许多引起凋亡的细胞因子,目前研究的已经很深入了,但是调控细胞焦亡的因子,现在仍然是未知的。  KIF11是一个有丝分裂的驱动蛋白,主要功能是调节中心体分开和纺锤体形成。在恶性的肿瘤细胞中,KI
学位
选择性剪接是指在一个pre-mRNA中通过不同的剪接模式(在不同的剪接位点上进行剪接组合)以此产生不同mRNA剪接异构体的过程。选择性剪接可以使一个基因表达出多种蛋白,是维持基因表达和蛋白质组多样性重要机制,剪接过程受多种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相互作用调节。过往对于选择性剪接的研究多集中于剪接因子的调控和RNA的转录与加工(如RNAPolⅡ的延伸速率)。而近些年的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学修饰可调控选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是世界上十大恶性肿瘤之一,在病理组织学层面,主要分为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两种类型。研究发现,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近些年,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五十余万的新发食管癌病例出现;其中,食管鳞癌占全部食管癌病例的80%,然而,只有15%-25%的食管鳞癌患者的生存期可以达到5年以上。食管鳞癌的高死亡率主要归因为食管鳞癌患者早期无特定的症状且缺乏可靠的无创筛查检测。近年来,越来越
学位
城市扩张是人类活动与地域背景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化过程与空间表达,城市扩张模式取决于区域内的经济发展需求和资源基础。干旱区绿洲城镇对水源的依赖性极强且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有序并进有利于玛纳斯河流域的可持续化发展。为探究绿洲城市结构、城市化水平、城市扩张模式与驱动机制,寻找适合绿洲城市发展机制,本文基于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城镇结构现状,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探究绿洲城
学位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生产用地、生活用地的扩张与生态空间用地之间的矛盾愈来愈烈。以石河子市为例的绿洲城市地区“三生空间”时空分异评价研究不仅对石河子市的国土配置优化有着重要意义,也对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因此选取石河子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参考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本文选择了2000年、2010年和2015年三期遥感影
学位
区域土地利用演变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非线性变化过程。在当前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土地资源利用问题逐渐凸显的关键阶段,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正是深入理解区域土地利用的动态演变过程、特点以及未来变化趋势的有力工具。本文以典型干旱区绿洲——叶尔羌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及方法,以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及2015年五期研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