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妇科三大常见恶性肿瘤(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化疗后产生的骨髓抑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探究其相关危险的影响因素,以期对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相关参考数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确诊为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或卵巢恶性肿瘤且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进行化疗的住院患者155例的临床资料,根据WHO抗癌药物常见毒副反应的骨髓抑制分级指标将所有患者分为三组:无骨髓抑制组(0级)、轻度骨髓抑制组(Ⅰ级、Ⅱ级)及重度骨髓抑制组(Ⅲ、Ⅳ级),用SPSS 22.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连续计量指标之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连续计量指标比较差异性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方法;比较各组之间分类变量的差异性选择卡方检验。经过单因素分析之后,提取影响骨髓抑制的相关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检测影响骨髓抑制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无骨髓抑制发生率为25.8%;III、IV级骨髓抑制发生率为26.5%;I、II级骨髓抑制发生率为47.7%;总骨髓抑制发生率为74.2%。(2)无骨髓抑制组与重度组在50-59岁年龄段分布最多,轻度组在40-49岁年龄段分布最多。(3)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在不同骨髓抑制程度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化疗总次数在不同骨髓抑制程度之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4)年龄(≥60岁)、手术方式在有无骨髓抑制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25)、肿瘤类型、肿瘤分期、“骨髓抑制程度最重时间点位于总化疗周期的第4次以上(用M≥4表示)”在有无骨髓抑制组之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5)化疗方案、肿瘤分期、“M≥4”在轻度与重度骨髓抑制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肿瘤分期、“M≥4”在轻度与重度骨髓抑制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期(Ⅱ期)、手术方式(开腹手术)、“M≥4”以及化疗总次数是骨髓抑制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值大于1),而BSA、肿瘤分期(Ⅰ期)是骨髓抑制严重程度的保护因素(P<0.05,OR值小于1)。结论:铂类联合化疗致骨髓抑制的发生率高,是否发生骨髓抑制的影响因素有年龄(≥60岁)、手术方式、肿瘤类型、肿瘤分期、化疗总次数、“M≥4”;骨髓抑制程度之间的相关影响因素是化疗方案、肿瘤分期(Ⅰ、Ⅱ期)、手术方式、“M≥4”、BSA、总化疗次数;其中肿瘤分期(Ⅱ期)、手术方式(开腹手术)、“M≥4”以及化疗总次数是骨髓抑制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分期为Ⅰ期时,骨髓抑制程度低,随BSA的增大,骨髓抑制程度减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为兰大一院妇科今后临床相应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