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在逐年攀升,并且疾病的严重程度明显加重,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动脉粥样硬化事件,比非糖尿病患者高3-4倍,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临床症状明显出现之前,很难诊断大血管并发症,故充分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早期防治T2DM大血管并发症并减少由此引发的致残率、致死率。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实验室证据显示,T2DM和动脉粥样硬化同属一种慢性、亚临床性的炎症疾病。C反应蛋白(CRP),是体内系统炎症的主要标志物,随着生化技术的发展,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测定已成为现实,hsCRP在评估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事件中比常规方法检测的CRP更敏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是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形态学上的最早证据,是公认的检测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有用指标之一。有学者报道,在T2DM人群中血清hsCRP水平是增高的,颈动脉IMT也是增厚的。而关于T2DM人群中hsCRP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国内外均尚少,且研究结果存在争议。本研究检测了T2DM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及颈动脉IMT及其二者的相关性,旨在评估hsCRP作为T2DM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因子的可行性,为探讨是否可将控制炎症作为早期防治T2DM大血管并发症的治疗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成组对照研究,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T2DM患者50例,均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49.29±2.24岁。另选取52例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7例,年龄48.53±2.03岁。所有研究对象均记录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计算体重指数(BMI)为体重/身高2(kg/m2),并作心电图、心脏彩超、头颅CT、眼底检查等;经10-12小时过夜空腹,抽取肘前静脉血,测定肝功、肾功、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hsCRP等各项生化指标,且每个研究对象均行标准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采用HOMA模型计算反映胰岛素抵抗的指标HOMA-IR=(FINS*FBG)/22.5。采血前一天按要求留取24小时尿并取10ml送检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美国GE公司的V730PRO高分辨彩色超声系统测量颈动脉IMT,左、右颈动脉共测6个点,取6个值的平均值作为平均IMT(MeanC-IMT),取6个值中的最大值作为最大IMT(MaxC-IMT)记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用t检验、X2检验,偏分布值如TG进行对数转换后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一个应变量与多个协变量的依存关系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检验均为双侧,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T2DM患者在年龄、性别、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肝功、肾功、TC、空腹胰岛素(FINS)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而腰围、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TG、HDL-C、LDL-C、餐后2小时胰岛素(2hP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UAER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值均<0.01)。T2DM患者的血清hsCR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MeanC-IMT、MaxC-IMT也显著增高(P值均<0.01)。
2不同性别颈动脉IMT的比较:在健康对照组中,MeanC-IMT在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1),而男性与女性MaxC-IMT无统计学差异;T2DM组中,MeanC-IMT与MaxC-IMT均显示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值均<0.01)。
3Pearson相关分析:在健康对照组中,MeanC-IMT与年龄、BMI、SBP、DBP、2hPBG、HbA1C、2hPINS、UAER、TC、TG、hsCRP呈正相关,MaxC-IMT与SBP、HbA1C、hsCRP正相关;T2DM组中,MeanC-IMT与年龄、SBP、HbA1C、FINS、UAER、2hPBG、hsCRP呈正相关,MaxC-IMT与年龄、SBP、BMI、HbA1C、UAER、2hPBG、hsCRP呈正相关。
4Logistic回归分析:T2DM组中,以MeanC-IMT为二分变量(≤0.9mm=0,>0.9mm=1),以年龄、Sex(F=0,M=1)、SBP、HbA1C、FINS、UAER、2hPBG、hsCRP为协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能进入此回归模型的两个变量为hsCRP与SBP(OR分别为1.763和1.110,P值分别为0.009和0.039)。
结论:
1T2DM患者血清hsCRP水平、MeanC-IMT、MaxC-IMT与正常人相比是增加的,且MeanC-IMT与hsCRP相关,提示hsCRP以某种机制参与了T2DM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2在T2DM人群中,血清hsCRP水平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提示hsCRP的临床应用,可能会增加传统风险因子对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事件的预测作用,成为监测T2DM早期大血管病变的新的有效指标之一。
3血清hsCRP是T2DM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是否可将降低hsCRP作为独立的、直接的治疗目标来减少T2DM患者的大血管事件,为防治T2DM及其大血管并发症开辟了新思路,本研究结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