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电针对ApoE-/-小鼠Lee’s指数、体脂比;血浆TC、TG、HDL、LDL、ApoA、 ApoB含量的影响,以及APOE-/-小鼠主动脉窦病理变化。从而探讨电针抑制AS病变形成的调脂作用机制,为针灸临床治疗A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30例ApoE-/-小鼠随机分为电针组,药物组,模型组。模型组每日双蒸水0.1ml/10g灌胃,并隔日于自制束鼠器上固定10min;药物组:辛伐他汀40mg/kg.d双蒸水配置灌胃,每日灌胃一次,并隔日于自制束鼠器上固定10min;电针组针灸穴位选取“内关”,“神门”,“后三里”,“后三阴交”,局部常规消毒,针刺后接通韩氏电针治疗仪,以输出线路一组接小鼠“内关”、“神门”,一组接“后三里”、“后三阴交”,电针采用疏密波2/15Hz,电流强度为0.3mA,针刺时间为10min,每次针单侧,左右交替治疗,隔日治疗一次。共治疗11周。结果:(1)治疗后各组APOE-/-小鼠体重均明显降低(☆P<0.05),但电针组与药物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电针组和药物组均能降低APOE-/-小鼠的体重。体脂比和Lee’s指数比较,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药物组(☆P<0.05),差异有显着性。电针组和药物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着性。肝体比各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性腺脂肪重量各组之间比较,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着性。肾周脂肪重量各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后各组APOE-/-小鼠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 (ApoA、ApoB)含量,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和电针组ApoE-/-小鼠血浆OX-LDL和ApoA、ApoB含量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针刺和药物均能显着降低OX-LDL和ApoA、ApoB的含量。药物组和电针组比较,血浆OX-LDL和ApoA含量*P>0.05,差异无显着性;血浆ApoB含量比较☆P<0.05,差异有显着性。(3)针刺治疗能保护血管内膜,明显抑制斑块的发展,疗效好于药物治疗。首先,经针刺的治疗后,部分的内弹力纤维被保留住,和平滑肌细胞组成内弹力层维持血管弹性。平滑肌细胞的迁移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的重要进程。药物组组内弹力纤维的含量要明显少于电针组,而模型组内弹力纤维基本消失。其次,电针组治疗后,脂质斑块的面积小于模型组和药物组。电针组斑块内主要含有大量泡沫细胞,而模型组和药物组斑块内主要是大量粥状的坏死核和大量胆固醇结晶体。结论:电针和药物组均能降低APOE-/-小鼠的体重、体脂比和Lee’s指数,以及性腺脂肪含量;电针和药物也能显着降低OX-LDL和ApoA、ApoB的含量。电针和药物能改善ApoE-/-小鼠的脂质代谢从而达到保护血管内膜、抑制斑块发展的作用。说明脂质代谢紊乱可能是导致AS的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