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颈椎病主要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各型往往混合存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CSA)常见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有许多相似之处。由于其病因、发病机理不清,以往缺乏有效的检查、治疗手段[7]。在应用PLDD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其对颈性眩晕有较好的治疗效果[18.19]。但PLDD在此项治疗中的适用范围、疗效及PLDD的治疗原理国内外尚无明确阐述。本课题运用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的核磁共振技术(MRI)及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结合临床表现更加准确地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并对其进行分型,探讨PLDD作为一项新兴的脊柱外科微创技术,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的适用范围及疗效,拟进一步揭示其治疗的原理。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2002年3月至2003年10月在我科确诊椎动脉型颈椎病并行颈椎PLDD治疗的66例患者,根据其术前MRA结合MRI和临床表现进行分型比较疗效。其中男34例,女32例,年龄30-67岁,平均49.19岁。所有患者均有<WP=37>眩晕症状,发病与颈部体位改变有关。其中伴有头痛41例,上肢麻木、疼痛27例,下肢无力13例,耳鸣34例,听力下降27例,恶心呕吐15例,视物不清22例,失眠健忘19例,心前区不适、心慌12例,猝倒4例。其中有明确高血压病史9例,糖尿病史3例。转颈试验均为阳性。X线片显示颈椎失稳、钩椎关节骨质增生。上述患者均行颈椎MRI及椎动脉MRA检查,证实颈椎退行性变及椎动脉形态异常。并除外眼源及耳源性眩晕。 研究方法是对每位行PLDD治疗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术前椎动脉MRA结合颈椎MRI、临床表现进行分型。共分4型为:Ⅰ椎动脉受压型、Ⅱ椎动脉痉挛型、Ⅲ椎动脉硬化型、Ⅳ椎动脉发育不良失代偿型。根据术前颈椎MRI选取突出较重的1-2个间盘行颈椎间盘PLDD术。根据Nagaseima[1]提出的疗效评价标准进行术后评价和术后6月随访评价,构成列联表,应用SPSS 10.0 进行X2检验。比较各型之间疗效是否存在差异。 统计结果为各型之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颈椎PLDD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良好,术后总体优良率87.88%,术后6月总体优良率86.36%。 <WP=38>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过程中我们发现,患者行PLDD术后数分钟,眩晕、头痛、耳鸣、视物模糊、胸口憋闷等症状消失或缓解,其原理决不可能是直接解除对椎动脉的压迫所致。因为颈椎退变所致失稳及由此产生炎性病变对椎动脉周围神经的刺激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14]。而Nd:YAG激光在组织中有较高的热穿透力[23],可使间盘周围组织温度升高,有试验报道温度升高约2摄氏度[24]。PLDD激光汽化一定量的髓核组织后有效的降低了椎间盘内的压力[20.21],有效地缓解了对神经根及周围感受器的刺激[22]。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PLDD治疗各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良好,各型之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总体优良率87.88%,术后6月总体优良率86.36%。2 PLDD产生的即刻治疗效果可能与局部直接高温消除椎旁组织水肿及交感神经激惹有关,即局部理疗作用。 3 PLDD产生的远期治疗效果可能与间盘中心减压纤维环压力减低,减轻对纤维环周围及硬膜周围交感神经的刺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