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性炭材料具有发达孔隙结构、超高比表面积、超大吸附性能等优点,从而应用在诸多领域,如气体储运、富集、液体净化、超级电容器、催化剂与催化剂载体等。碱法活化,特别是KOH活化石油焦制备活性炭是常用的方法,但连续制备过程中出现“粘壁问题”会严重影响反应的进行。本文从解决“粘壁问题”为出发点,将活化过程分割成低温活化和高温活化过程并分别进行了考察。本文以含S量不同的石油焦(PC)为原料,KOH为活化试剂,化学活化法制备活性炭材料。设计并考察三种升温模式对于低温活化过程中“粘壁问题”的解决情况和其对低温活化产物(PAC)孔道结构的影响。实验发现经过低温活化过程之后,“粘壁问题”得以消除,并提出低温活化产物孔道结构与升温模式之间的关系。结合活化温度对于活化产物孔道结构影响证实孔道结构与升温模式之间的假设。同时考察了碱焦比例、混合方式、含硫情况差异(其中高硫焦记为HSPC,低硫焦记为LSPC)对于低温活化产物孔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因素都会影响到孔隙结构发展变化情况。在碱焦(LSPC)比例2:1、湿法混合、反应终温600℃并保持1h,其制备出的低温活化产物(PAC)的比表面积(SBET)达到1520m2/g,总孔容(Vt) 0.81cm3/g,微孔(Vmicro) 0.67cm3/g。低温活化过程实现了发展孔道的目标,并且孔道属于微孔结构。初步考察高温段活化温度与升温模式对于活化产物孔道结构的影响,发现经历高温活化阶段,孔道可以获得较大发展;采用不同升温模式,存在着孔道结构差异性。同时发现高温活化阶段终温与停留时间的差别对于微孔分布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结合混合方式差异,考察一步活化法与两步活化法制备活性炭材料孔道结构,证实在活性炭制备过程中存在着“原位效应”,同时得出表明K2C03活化多孔材料有较好的作用,并提出碱法活化过程中K2C03回收利用的方式。使用LSPC为原料,6℃/min由室温升到到850℃并保持1h,其制备出活化产物比表面积为2591.37m2/g,总孔孔容1.70cm3/g,中孔孔容0.61 cm3/g,微孔孔容1.09cm3/g。制备多孔材料较低温活化产物更丰富的孔道结构,孔道均为微孔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