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互联网与金融之间的融合日益增多,由此衍生出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的普及给传统金融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金融模式在交易时可能会产生“恶意骗贷“等信用风险,第三方支付作为中介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一系列的风险,所以,第三方支付在短时间内获得了群众的认可,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支付习惯。第三方支付的崛起,使得电子货币逐渐替代了流通中的现金,并对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基础货币、货币乘数、货币流通速度以及货币供给量,最终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稳定实施。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大部分是关于电子货币的,近几年对第三方支付的研究才逐步增多,但是,大部分研究的是第三方支付对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中某一方面的影响,缺少整体性的研究,并且大多数文章在进行实证研究时采用的是年度数据,数据较少。本文从理论方面分析了第三方支付对我国基础货币、货币乘数以及货币流通速度影响,总结了第三方支付对我国货币供给量产生的具体影响;在实证方面,对相关变量的研究采用了季度数据,使得本文研究更为深化;最终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分析了第三方支付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正文首先阐述了第三方支付的相关定义,然后从理论上剖析了第三方支付如何通过流通中现金去影响我国的基础货币、如何通过现金漏损率等因素去影响我国的货币乘数以及如何通过货币层次去影响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及货币供给量。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使得基础货币的增长率下降了,狭义货币乘数的预测难度上升了,货币流通速度减缓了,最终减少了货币供给量。其次,采用平稳性检验、ADF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实证方法,分别检验了第三方支付对我国流通中的现金、货币乘数、货币流通速度及货币供给量的影响。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果做出总结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认为央行应客观考虑第三方支付对我国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及时的作出调整以更好的面对挑战。此外,本文还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