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是迄今为止人类生存和居住的最佳聚落形式。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目的是为了让人更好的生存。伴随城市与人需求之间的矛盾,人们也在一直探索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城市发展理念也不断更新。宜居城市的概念从提出到发展经过了十几年,被认为是能解决目前城市发展问题的比较有效的途径,很快便在全世界的城市发展理念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本文在回顾了宜居城市产生的背景和城市宜居性理论研究现状后,认为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人与自然共同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目标。而对于如何评价城市的宜居性,已成为今后宜居城市研究的主流。本文选取了国内外三种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即经济学人智库的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评选指标体系、大温哥华区“宜居区域战略规划”指标体系和我国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资料收集,从评价主体、评价目的、体系架构到近期结果对三种指标体系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不同,指标体系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关注领域也各有侧重,加之我国正式开展城市宜居性研究起步较晚,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来解决目前困扰我国城市发展的各种问题,这给指标体系间的对比分析提供了研究空间。本文提出以政治、经济、环境、社会四个方面为共同基础平台对三种指标体系展开对比分析研究,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遵循科学性、规范性、全面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的指标设置原则,建议在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中增加腐败水平、绿色GDP、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率、城市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的大小和保护情况、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诊率、市民机动车保有量、按路上时间划分的交通模式比例、城市商品房、公共租赁房供应基本价格、公共租赁房占本城市住宅总量的比例九项指标,进一步完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