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青文学的兴起发展缘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知青作家群独特的上山下乡经历使他们区别于别的作家群体。王安忆作为知青作家群中的一位,共同的经历使她的创作和其他知青作家有共鸣,而相对年轻的下乡年龄和短暂的知青经历又使她和以史铁生、张承志为代表的知青作家在创作上有着较大的区别;加之日后在文艺理念上的不断变化,王安忆的创作之路显露出独特的个人风格。其知青小说的叙事流变也带有明显的个人化特征。本论文分为四章,以时间线性梳理王安忆文艺理念的变化和知青小说创作的流变。第一章,告别橙色的梦。这一阶段属于王安忆创作的早期,以一系列清新、明丽的短篇小说为代表。作家以一个知青少女的口吻抒发自己对于革命、生活、爱情、事业的种种理想。不同与其他知青作家多从理想或者苦难的角度抒怀,王安忆更注重贴近现实生活,在《本次列车终点》、《庸常之辈》中更多的表现了知青回城后庸常的人生状态,不是强调知青的特殊性,反而将知青群体平庸化,将他们淹没在城市的人群中。第二章,人性与传统的双重寻根。八十年代中期,在国内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下,出现了大批作家的寻根创作。王安忆从这些思潮运动中更新了文学观念,找到了新的文学创作领地,摆脱了早期的单纯、清新的风格,创作了以《小鲍庄》和《岗上的世纪》为代表的知青小说。这一阶段,作家以客观化的叙事为准绳来把握自己的作品,在作品结构和叙事深度上又更进了一步。第三章,精神之塔的营造城市生活的回归。现代主义小说的兴起引领起一股文本实验的风潮。作家纷纷在西方文艺理论中寻找和发掘自己创作的立足点。王安忆在这一时期提出了自己创作的“四不”原则,开启了专属的文学理念,并遵循这一文学理念进行了一系列的创作,《叔叔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代表。作家摒弃了前期客观叙事的叙述角度,以主观“讲故事”的姿态进入小说,通过知青代表的“我”和右派代表的“叔叔”的不同讲述,颠覆原有的历史的高尚性,揭示理想的虚妄性。《米尼》以女知青回城为背景,延续了对知青身份人群的追踪,对从“雯雯”到李小琴再到米尼不同时间不同创作心态的不同诠释。第四章,回望——俯身贴近地面。市场经济的发展繁荣把经济生活拉入了社会生活的中心。文坛在一系列的文本实验和文学思潮后,作家们的创作逐渐进入了一种边缘化状态,这种从中心到边缘的变化实际是将文学释放到其自身应有的位置上。作家们本源的位置上重新定位自己的创作。王安忆选择了民间视角作为她创作的落脚点,知青小说的叙事也回归到一系列回忆式的短篇小说中。这一阶段的创作带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以一种漫流地、放任地,但却是欣赏和爱惜的态度完成的,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皖北地区的人、情、事,以《姊妹们》、《隐居的时代》、《开会》、《青年突击队》、《蚌埠》等为代表。同样的下放地点,同样的一段时间,前期的鄙夷和嫌弃和后期的审美回忆体现了王安忆创作心态的变化,定位了她最终的创作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