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高校改变传统体育课并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建立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来进一步遏制学生在大学期间身体素质继续下降的趋势。但目前由于场地、制度、师资和经费等问题,各高校几乎没有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且阳光体育运动也仅是为了完成中央传达的任务。因此,对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研究具有实践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实验等研究方法,对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实施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并设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实验以及对实验组学生的认知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和个案实验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体育课教学方面:在教学目标的完成指标中,94.26%的师生认为运动技术目标完成的最好,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完成的最差,尤其是社会适应目标,认为其完成较差和不能完成的师生占52.87%,55.73%的师生认为主要是因为课堂教学时间不够。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中,教师对学生的出勤、学习态度和平时的表现非常重视,对专项技术的要求最高,而体测、课外锻炼、身体素质、比赛成绩等基本与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相近;在课外活动的开展方面:学生参与有组织的课外占参与课外活动人数的38.63%,自主活动的学生较多;在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开展现状方面:只有26.67%的学校实施了部分指标,也只是奖励比赛中得到名次的学生,给予其期末成绩加分的奖励。有90%的教师认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实施的不好的原因是无评价体系,课外评价没有纳入期末成绩,选择无组织措施的占66.67%,说明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和组织措施是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重要条件。其次,通过因子分析法分析表明影响普通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因素有:硬件因素,其占解释总方差的13.79%,包括场地、设施及器材、经费、指导教师人数;而软件因素占解释总方差的52.165%,包括体育课程评价要求、组织措施、学校、学院重视程度。而在软件因子中,体育课程评价要求的载荷量(0.874)与组织措施的载荷量(0.773)较大,所以认为在硬件条件场地(0.877)足够的情况下,软件因素中体育课程评价要求和组织措施是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关键。最后,在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个案实验结果的素质及机能方面:通过对实验组学生前后身体形态、素质及机能结果纵向比较,即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结论:女生的肺活量有差异,p值为0.038<0.05,说明实验组女生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其他指标变化较小;男生肺活量与立定跳远有差异,p值分别为0.032和0.013均小于0.05,说明实验组男生的运动基本也是以有氧运动为主,身体协调能力加强;专项技能方面: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技能评定结果横向比较,即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结论:实验组所得技术平均分数高于对照组技术平均分,且两组平均分有差异,p值为0.046<0.05,可以认为实施课内外一体化能相对提高技术水平;学生的认知方面:认为运动参与程度提高的学生有57.8%,40%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说明平时不爱运动的学生即使必须锻炼,其参与的程度也不会太高。在心理健康和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认为效果好的学生占33.8%,认为效果一般的学生占62.8%,因为89.4%的学生参与的课内外一体化课外活动方式是刷卡计时自由活动,比较独立,其交往能力不如参与协会的学生。通过结论得出建议:首先,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更多学生参与,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要求和组织措施、将课外活动纳入体育课期末成绩是目前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关键。其次,在足够的场地与器材、配套的设施以及学院乃至学校经费的支持条件下,完善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课评价要求和组织措施,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最后,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虽然有尚待改进的地方,但实施了的学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增长明显,建议学校加大人、财、物的投入,使课内外一体化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并且进一步完善课外活动监督机制,确保学生真正刷卡锻炼,参与体育协会活动,做到与不同个体间的交流,达到身心健康及增强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