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国间接融资体系的配置失灵为研究主题,通过构建一个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企业三个层面的分析框架,对我国间接融资体系配置失灵的发生机制及其微观、宏观效应进行了全面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导论;第二章分析中国中央银行的信用调控机制;第三章对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配置机制进行分析;第四章分析中国国有银企的融资机制;第五章是对中国间接融资体系配置失灵的宏观效应分析;第六章是对改善中国间接融资体系配置失灵的若干思考。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在央行进行货币信用的直接调控阶段,以计划的、行政的手段配置信贷资源导致了配置的低效;央行转为间接调控后,由于我国的汇率制度、央行职能的多元化和非独立性,央行的货币调控呈现程度不同的总量和结构失衡。第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配置呈现严重的所有制偏向和规模偏向,信贷资金配置结构与实体经济结构严重背离,不仅降低了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也导致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困境。第三、我国的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基于共同产权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软约束融资关系,它使国有银行的功能由配置稀缺资源的金融中介异化为提供金融补贴的机构,导致了国有企业不良负债的不断累积和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不断增加。第四、我国间接融资体系配置失灵的宏观效应包括:货币政策信用传导的失效、游离于政府监管之外的民间金融快速发展、对民营企业融资支持的弱化使外资产生了对国内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非国有投资需求的不足导致了内需不振。第五、改善我国间接融资体系的配置失灵,必须从央行层面提高央行独立性、推进利率和汇率机制改革、协调金融监管与货币调控;从商业银行层面推进产权改革,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银行体系;从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层面推进国企改革、信用环境的建设和法律环境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