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银行是经营高风险的行业,是维系金融市场稳定的核心,如何有效地规避和控制风险,一直以来是国外内商业银行研究的重点。商业银行主要面临的风险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但操作风险长期以来没有受到重视,并且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理论体系。20世纪90年以来,世界各大商业银行频发的操作风险事件为全球的银行业敲响了警钟。2004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首次明确地将操作风险纳入在监管框架下,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称为三大风险,并如何防范操作风险提出要求,这表明操作风险已引起全球金融界的重视。在我国,2005年3月银监会颁布的《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中,同样表明操作风险防范也引起我国金融机构的重视。从我国商业银行防范操作风险的实际情况中看,其操作风险管理起步晚,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与国外先进银行的操作风险防范体系相差很大,加强操作风险防范是我国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论文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进行研究。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概述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相关理论,其中包括操作风险的定义、分类及特点,并且从内部控制、委托代理和行为金融理论分析与操作风险间的关系等内容。其次介绍美国银行、汇丰银行及德意志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实践,从中得出三家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防范的先进经验。再次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防范的问题,从内外部角度出发,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本论文从操作风险防范的实践角度出发,指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并通过规范分析法分析操作风险防范,进而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对加强我国操作风险防范,并与国际化接轨有一定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