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症候规律研究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ai83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基本资料、中医辨证分型、实验室指标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在中医证候分布的规律,及糖脂代谢相关实验室指标和中医证候关系,从而为中医临床诊治提供客观指导。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中医症候评分以评估患者中医症候的情况;并观察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B超及ABI等实验室指标的形式。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探讨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证型规律。  结果:  1.在纳入研究的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通过统计,患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高达约占61%;其次200例患者中56%合并有高血压病病史,47.5%有高血脂病史,颈动脉斑块形成占43.5%,患有冠心病、脑卒中、腹主动脉瘤及乳腺肿瘤分别占15.5%、5%、1.5%、4.5%;  2.在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证候分布情况看,肝肾阴虚证、痰瘀互结证比例最高,分别占34.0%和33.0%,其次是脾肾气虚证占11.5%,脾肾阳虚患者占10.5%,痰火郁结证占11.0%;  3.从病程分布上来看,提示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病程初期以气虚为主,随着病程的发展,阴虚及痰瘀证型出现高峰,病程中后期表现为肝肾阴虚、痰瘀互结为主。  4.从HbA1c均值比较各组中医症候分布由低到高依次为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痰瘀互结证<痰火郁结证。  5.根据TG均值比较各组中医症候分布由低到高依次为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证<痰火郁结证<肝肾阴虚证<痰瘀互结证。  6.结合ABI和颈动脉斑块数的统计,肝肾阴虚证及痰瘀互结证所占比例最高。  结论:  1.通过观察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发现,肝肾阴虚证>痰瘀互结证>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痰火郁结证。  2.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直观反映出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脾肾气虚患者血糖控制尚可,其并发症的症状稍轻,如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则易出现肝肾阴虚、痰瘀互结、痰火郁结。  3.TG均值比较反映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普遍偏高,其中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血脂较高。  4.ABI均值及颈动脉斑块数比较各组中医症候分布由低到高均依次为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痰火郁结证>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  5.本次研究通过观察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候提出“肝肾阴虚、痰瘀互结”是DM合并AS的主要病机,这思想理论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具一定的临床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丹参三七饮冠心病胸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按病例纳入标准选择60例冠心病胸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给予丹参三七饮,每日一剂,对照组
目的:运用文献学与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整理建库至2017年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Children cough variant asthma,CVA)的文献资料,研究其常见证型,用药特点,初步揭示其组方配伍规
研究背景脑血管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可由各种原因导致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发生病变而引起,主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据统计,我国每年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为120-180/10万人,死亡人数达120万,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占发病率的60%-80%,给社会及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特别是近几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有逐年提高的趋势,治疗上缺乏切实有效的方法。祖国医学中,缺血性脑卒中属“中风”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