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对贫困地区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而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已成为云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掣肘环节。面对地方财政的困境,增加高等教育成本的私人补偿力度成为政府制定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一个基本要素。而实行私人成本补偿对社会公平势必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确定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学生及家庭的付费能力差异,确定合理的成本补偿原则,尽量避免贫困家庭的学生被排除在高等教育系统之外,使社会付出高昂的代价。同时,应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有效资助,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问题。这是事关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对云南省高等教育收费和学生资助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首先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将各级财政及个人的高教经费投入情况,与全国有关省市区及该省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基本需求进行比较,呈现教育经费短缺状况。继而通过对全省高校 14886 份样本的实证分析,对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成本补偿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应用于该研究领域的难点及可行性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从理论上研究学生收费的合理性、必要性以及成本补偿的水平。对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中学生用于高等教育的直接开支、对目前收费标准的承受能力、家庭支付学生上学所需各项开支的能力等方面作实证分析,论证学生的付费能力。调整高等教育学费政策,涉及学生及家庭的付费意愿。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假设学费提高不同水平时、学费提高并伴随资助政策变化时的高等教育需求弹性,研究学生的付费意愿。并应用公共支出分析方法,结合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探讨教育生产函数中的供求关系,分析市场提供、公共提供的教育产品效益问题。用帕累托最优标准,分析成本补偿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制定合理的收费政策,需要研究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研究影响学生资助的各种因素,及学生对资助政策变化的反应与对学费变化的反应孰强孰弱,高等教育需求的学费弹性与收费及资助政策的变化关系,以判断各种学生资助政策能在多大程度上弥补贫困生因学费提高而造成的继续求学意愿的减退。这对学生收费和资助政策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I<WP=4>本文结合云南省实际,验证了六个基本理论假设,并测算学费调整的临界值,为相关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主要结论包括:(1)云南高校学生付费能力普遍偏低。对目前学费,有 30.6%的学生认为无力承受,45%认为父母需压缩生活开支才能勉强承受。(2)学费弹性大于收入弹性,即与家庭收入相比,学费对学生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更大。(3)学生对未来学费的支付意愿是与现实价格为参照的。提高学费将导致学生继续上学的可能性下降,但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学生愿意支付的最高学费水平随学费上涨呈显著提高趋势。(4)云南教育收益率的变化与全国平均趋势不同,私人教育收益率不随教育年限的提高而提高。把高等教育的私人回报率作为提高学费标准的主要依据是不合适的。学生及其家庭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不完全归结于他们对高等教育经济利益的追求。(5)总体而言,目前云南高校学费上涨的临界值为 23.17%,即当学费提高到该临界值,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会显著下降。(6)云南省高校学生对学费变化的反应,比对学生资助变化的反应强烈,即因学费增加而降低的学生继续求学的可能性,大于因各种学生资助额度增加而增加的继续求学的可能性。(7)学生对高等教育需求的价格反应不符合纯价格假设。即学生高等教育需求是对家庭收入、学费及一系列的资助政策进行反应的,不仅仅是对单一的纯价格进行反应。文章通过对云南省高等教育收费和资助问题的结论分析,提出了结论所包含的政策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