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外光固化技术以其高效、经济、环保、节能和适用性广等“5E”的优点,广泛适用在涂料、油墨、胶黏剂、电子材料、医疗卫生和3D打印等领域。光引发剂是光固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固化过程的快慢。传统的小分子光引发剂存在诸多问题,如与UV-LED光源波长不匹配、迁移性和氧阻聚效应等问题。导致引发剂的吸光能力下降,影响聚合物材料的性能。因此开发与LED光源相匹配的低迁移性的光引发剂可推动的紫外光固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本课题选用长波吸收的光引发剂2,4,6-三甲基苯甲酰基苯基膦酸乙酯(TPO-L)为原料,在碘化钠的作用下水解成2,4,6-三甲基苯甲酰基苯基膦酸(TPO-OH)。然后分别与全氟辛基乙基醇,十二醇反应制备出光引发剂2,4,6-三甲基苯甲酰基苯基膦酸全氟辛基乙酯(TPO-F),2,4,6-三甲基苯甲酰基苯基膦酸十二酯(TPO-C)。同时将丙烯酸酯结构接入TPO-L和TPO上。制备2种低迁移性光引发剂TPO-SJ和TPO-X。通过红外、质谱和核磁(1H NMR、19F NMR和31P NMR)等表征手段,表征了合成物质的化学结构。利用紫外吸收光谱仪,测量出光引发剂的最大吸收波长。在氮气氛围下,使用光差示热分析仪(DPC)证明了4种光引发剂具有良好的光引发活性。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静态接触角和XPS等方法表明TPO-F和TPO-C在光固化体系里具有较好的迁移性,在空气氛围下,运用衰减全反射、光差示热分析仪和指触法等手段。表明上浮型光引发剂大量富集在体系表层。吸收光能后,局域产生大量的活性自由基一部分对抗氧阻聚,一部分引发单体进行光聚合反应。通过萃取实验表明,由于可聚合官能团的引入到传统光引发剂,降低了其在聚合物材料中迁移率。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上浮型光引发剂和可聚合光引发剂具有同原料一样的光引发活性。引发单体进行光聚合,单体的转化率和最大反应速率均较大。2、短时间内,光引发剂TPO-F和TPO-C在光固化体系呈现明显的梯度分布,具有良好的上浮性能。大量富集在体系表层有效对抗氧阻聚。3、与传统光引发剂相比,可聚合光引发剂可以有效解决迁移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