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细胞中PPP2R1B在氧化应激中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rbeyo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氧化应激损伤与机体中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密不可分,氧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的调控失衡将导致大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是引起机体衰老和肿瘤等一系列疾病发生的重大起因。NRF2(NF-E2 p45-related factor 2)/ARE(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信号通路是体内极为重要的内源性防御系统,NRF2是细胞内抗氧化应激反应的重要因子,能够与抗氧化反应元件ARE相结合形成NRF2/ARE信号通路,并诱导抗氧化酶等基因的表达,是细胞内重要的抗氧化应激通路。但NRF2在许多肿瘤细胞中呈现异常活跃状态,细胞的恶性增殖水平和耐药性随之增强,对肿瘤细胞起到了保护作用,因此NRF2又可称为一种致癌基因。PPP2R1B(Protein phosphatase 2A scaffold subunit beta)是蛋白磷酸酶2A(PP2A)的支架亚基,对保持PP2A全酶活性起到关键性作用,也是一种潜在的肿瘤抑制因子,编码PPP2R1B的基因突变会导致癌症和其他疾病的发生。本课题旨在研究肿瘤细胞中与NRF2氧化应激相关的调控作用。
  基于以上科学问题,本课题组前期一方面通过生物信息学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发现,NRF2能够与PPP2R1B基因启动子区结合,由此提出NRF2可能对PPP2R1B具有调控作用;另一方面,我们想要探索PPP2R1B是否作为一种抑癌基因来调控NRF2氧化应激通路。基于以上两方面假设,利用多种体外生物学方法进行研究:一方面从转录活性和蛋白水平探究NRF2对PPP2R1B的调控并初探其机制;另一方面,使用CRISPR/Cas9技术和慢病毒感染分别构建PPP2R1B敲除和过表达细胞株,探索PPP2R1B对NRF2通路的影响。我们发现NRF2能够调控PPP2R1B的转录活性,NRF2降表达也能下调PPP2R1B的蛋白表达;相反,PPP2R1B能靶向抑制NRF2的蛋白表达和报告基因活性,下调NRF2通路,削弱肿瘤细胞的抗氧化应激能力。由此,本研究发现NRF2与PPP2R1B之间存在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这种机制很可能在维持生物体稳定性中发挥作用。本课题为深入研究PPP2R1B在NRF2通路和氧化应激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集约化农业在增加作物产量、满足粮食需求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如土壤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等。土壤生物作为衡量土壤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其多样性及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决定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作为生态系统工程师的蚯蚓,在影响土壤物理结构和物质循环的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土壤生物。尽管以恢复生物多样性为主的生态集约化农业管理措施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仍缺乏土壤动物蚯蚓对土壤微生物
学位
先天性免疫系统是宿主依靠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细胞应激反应和外源病原体,其中炎症小体是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炎症小体是能够识别病原体相关的分子模式和宿主细胞的危险信号(危险相关的分子模式)的多蛋白大复合物。NLRP3炎症小体是目前研究最为清楚的炎症小体,它主要由NLRP3,ASC和pro-Caspase-1构成。NLRP3炎症小体能够调控细胞因子IL-1β和IL-18的成熟和分泌,这些细胞因子对
哺乳动物体内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铁,铁在维持机体正常代谢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脑内各个脑区间存在着铁的差异性分布,但对脑内铁含量变化的具体生理机制并不清楚。脑铁代谢的异常与神经精神疾病密切相关。在衰老过程中,不同形式的铁沉积在运动和认知相关的脑区,而在出生时,这些脑区铁含量很少,以往的猜测认为轴突转运参与其过程中,但一直缺乏实验证据支持脑内铁可通过轴突转运的观点,为此进行了大脑区域间的功能铁传输是
学位
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ESCs)拥有无限的自我复制与更新能力且能保持其分化成任何一种体细胞的多能性,在再生医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宿主对来源于hESCs的移植物的免疫排斥是阻碍其发展的关键性瓶颈之一。另一方面,当前抑制宿主免疫排斥的各种策略均会不可避免地增加hESCs及其移植物的癌变风险。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建立一株耐受宿主免疫
学位
苯胺及其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大量应用于工业染料、除草剂、橡胶和磺胺类药物等的合成。然而,苯胺类物质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环境中残留的苯胺类物质已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目前,微生物是去除环境中苯胺残留的主力军,它们首先利用苯胺双加氧酶(AD)将苯胺类化合物转化为相应的邻苯二酚,然后再经邻位或间位开环途径进入三羧酸循环。AD由四个组分组成: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酰胺氨基转移酶,氧化酶和还
土壤线虫数量多、种类丰富,生活史和取食类型多种多样,在土壤食物网中占据多个营养级,在生态系统的物质营养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关键作用,常被作为土壤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生物指示者。然而,当前对土壤线虫的大尺度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却知之甚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从物种分类鉴定角度来看,线虫分离鉴定所需的专业技能以及高劳动力限制了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由于土壤动物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及栖息地需求,可能
学位
朊病毒(prion),即蛋白质感染因子,最初由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StanleyB.Prusiner发现,朊病毒蛋白(prion protein, PrP)能够在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体内错误折叠,并引发传染性海绵样脑病(TSEs)这类prion疾病。通常认为,prion疾病是由细胞型朊蛋白PrPC向病理型朊蛋白PrPSc的转变而引起的,这种构象转变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是PrPC-PrPSc
学位
转基因作物的抗性基因能否漂移至野生近缘杂草是转基因作物风险评估的一个重要内容。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Brassica napus,AACC,2n=4x=38)是全世界主要的转基因油料作物,虽然其在我国尚未商业化释放,但我国每年进口大量的转基因油菜籽用于食用油加工,再加上转基因油菜形成自生苗的可能性很大,因此我们应该关注转基因油菜的抗性基因向野生近缘杂草的基因漂移风险。野芥菜(wild B.junce
昆虫病原线虫(entomopathogenicnematodes,EPNs)是一种携带共生菌的昆虫寄生线虫,对许多经济害虫具有生物防治功能。EPNs的寿命和逆境抗性是影响其商品化的重要因素。小杆科EPN崇明拟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doides chongmingensis在天然和非天然共生菌培养下,其寿命和抗逆性存在显著差异。miRNA是一类具有调节功能的小分子RNA,在转录后水平
学位
人类细胞内的基因组DNA每天都会遭受来自内源或外源因素的威胁。如果细胞不能及时准确地修复这些DNA损伤,则会导致基因组突变、染色体畸变、细胞凋亡,乃至引起肿瘤等各种重大疾病地发生。  为了应对各种DNA损伤,机体演化出了一套精密、完善的损伤应答机制,包括细胞周期阻滞、损伤修复系统等。其中,DNA损伤修复系统根据不同的DNA损伤类型,利用不同的具体的信号通路完成DNA损伤修复过程。已有的研究表明,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