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能源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地级市的视角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d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集约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化转型。传统的以牺牲生态能源式的发展以制约着中国健康发展。能源消费的不断增加,如何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转变高耗能、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国是全球能源消耗大国,虽然我国的各大能源储藏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仍需要大量的进口,而且在未来一定的时间内经济社会的发展仍然依靠传统的化石能源。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能源矛盾显得日益突出,能源约束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在过去的三十几年中,无论是政策影响还是区位优势使得各地区的发展中产生了巨大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各省省会及优势地区的发展明显快于偏远地区。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也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成为我国未来深入改革和全面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有学者从政治学角度探讨了这些偏远临界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本文试图从经济学方向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因此,本文将我国的地级城市分为临界地区与非临界地区,利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提供的2006-2013年的统计数据,深入研究了我国各地级城市的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考察了省份临界地区与非临界城市能源效率的差异性,分析临界地区能源效率的变动及探讨其影响因素。得出结论:第一,在2006-2013耐我国总体的能源使用效率并未得到很大的提升;第二,临界地区的能源效率普遍低于非临界地区,且差距较大;第三,在选取的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中,产业结构对我国地级城市的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比值越大,能源效率越低,并且产业结构在临界地区的这种负向影响更强;道路面积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科技支出对我国能源效率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但在临界地区这种影响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其他文献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不断深化,企业经营国际化已势不可挡,众多企业都先后进入了跨国经营的时期。而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日趋全球化,使跨国企业在人才流失上
学位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突出表现为科技尤其是高新技术的竞争,高新技术的发展状况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体现。在“科技兴贸”战略的推动下,我国高新
城市空间重构表现为城市空间增量的拓展和存量的更新与重组,它通过改变城市用地效益促进经济增长,并直接作用于经济要素空间布局的过程,在增长区域实现要素最优配置,进而推动经济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工贸易成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方式。1978年8月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工厂-太平手袋厂在东莞诞生,标志着东莞外资经济的正式起步。经过三十
学位
中央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明确提出“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总体目标。旨在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