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集约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化转型。传统的以牺牲生态能源式的发展以制约着中国健康发展。能源消费的不断增加,如何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转变高耗能、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国是全球能源消耗大国,虽然我国的各大能源储藏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仍需要大量的进口,而且在未来一定的时间内经济社会的发展仍然依靠传统的化石能源。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能源矛盾显得日益突出,能源约束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在过去的三十几年中,无论是政策影响还是区位优势使得各地区的发展中产生了巨大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各省省会及优势地区的发展明显快于偏远地区。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也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成为我国未来深入改革和全面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有学者从政治学角度探讨了这些偏远临界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本文试图从经济学方向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因此,本文将我国的地级城市分为临界地区与非临界地区,利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提供的2006-2013年的统计数据,深入研究了我国各地级城市的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考察了省份临界地区与非临界城市能源效率的差异性,分析临界地区能源效率的变动及探讨其影响因素。得出结论:第一,在2006-2013耐我国总体的能源使用效率并未得到很大的提升;第二,临界地区的能源效率普遍低于非临界地区,且差距较大;第三,在选取的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中,产业结构对我国地级城市的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比值越大,能源效率越低,并且产业结构在临界地区的这种负向影响更强;道路面积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科技支出对我国能源效率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但在临界地区这种影响并没有太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