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伦理剧作为一种艺术载体,以动态的方式直观地演绎着极具时代特征的故事,反映着人们的心声、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话语权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禁锢被打破,许多新兴思想观念涌入中国。在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女性主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入中国,为中国的女性主义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中国女性在职业发展、婚姻自由、受教育机会、计划生育等红利中得到了经济独立、思想独立、生活独立的自由和尊严。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话语权发生了变化,因此本文以各个时期家庭伦理剧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线索,从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等各个因素深入分析家庭伦理剧中女性形象和女性的社会地位、自我身份认同以及女性主义的发展的联系。第一章中,本文归纳了杜书瀛、胡丹、陈才斌、施凤莲等学者对于家庭伦理剧的定义、中国家庭伦理剧种类划分等问题的看法,重塑了本文研究中中国家庭伦理剧的概念的范围,并梳理了各个时期中国家庭伦理剧的主要特点;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状况、文化背景以及女性主义思潮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现状,阐述了社会变革导致的女性社会地位、家庭地位变化对家庭伦理剧的影响,剖析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家庭伦理剧作为研究样本的原因。本文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为论证部分,归纳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伦理剧中典型的妻子形象、“女性第三者”形象、婆婆形象、“剩女”形象、“傻白甜”形象、女强人形象的表征和社会成因,以改革开放后传统价值观念、婚恋观的变化为索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伦理剧中的女性形象从单一性道德楷模形象到“女性第三者”等多元性形象的变化历程,并以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的“女性是被塑造的”等观点,结合索绪尔语言学、李普曼关于刻板印象的理论,分析家庭伦理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女性的刻板印象、女性的身份认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